在大学,分数到底重要吗?

作者: 一滩懒泥_ | 来源:发表于2018-09-24 15:03 被阅读12次
    在大学,分数到底重要吗?

    周五下午,我像往常一样边玩手机边漫不经心的听毛概老师讲课。毛概这门课,一听名字就很水,考试应付一下就好了。

    手机刷着刷着,我突然觉得气氛有点不对劲。目光从朋友圈里移开,回到课堂上,我才发现老师的声音很克制,也很哽咽。

    他说,我今天情绪可能不太稳定,因为前两天我妈妈生病住院,检查结果今天出来了,不太好,是癌症。

    这堂课我听的格外认真,因为我看到了一位老师的——敬业。

    出乎意料的是,这门我一直觉得很形式化的课,竟然讲得还不错。

    怎么个不错法?

    这位毛概老师没有生搬硬套课本,而是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故事里面,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位老师,如果自身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会更有人格魅力,也更有说服力。

    是毛概老师的授课,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在大学,分数到底重要吗?与高中有什么区别?

    中考也好,高考也罢,本质上都是对人群的一场大型分类汇总。汇总的依据,就是分数所呈现出的那个冰冷数字。分数高者与高者匹配,低者与低者相搭。对分数的追逐,在大学之前,看起来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而大学与下一段路口的划分,是从阶梯式到发散式的转变。每到毕业之时,就像装满水的气球突然放开了端口,汹涌的人群喷薄而出,从此晚高峰的地铁又多出一波波年轻鲜活的主力军。

    在人生前二十左右的年岁里,阶梯的模式持续了十多年之久,而发散式,一般仅有三四年。这种惯性让很多人上了大学之后对分数的看重一如既往。

    为什么很多人都半开玩笑的说,高中考99分都可以再努力一把,大学考60分就谢天谢地了?

    因为学校对学生的标准改变了,而标准改变,是因为游戏规则以不够明显的方式率先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高中是一场有关分数的追逐赛,那大学应该展开对知识的追逐。

    给我们上毛概课的老师同时也在北京邮电大学讲课,他说,在我们学校上一节45分钟的课,有45分钟都是他在讲话;在北邮上一节50分钟的课,同学恨不得用一个小时跟他讨论。

    其中有位同学,看到感兴趣的自己会常去翻阅相关书籍,最后总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别人问他,怎么才能考像他一样高的分?他说,他根本就没在意分数,把自己想学的该学的学好,分数自己就找上门来了。

    我有个学姐,登上了学校的《成果手册》。我看了很多人写的东西,只记住了她那句:我不想为了成绩而学习,只想为了“学”本身这个动作去学习。

    这个学姐,不仅成功转了专业,还获得了一等奖学金。

    我觉得自己的脑袋好像被敲了一下。

    人们总是愿意把时间花在“用好的结果倒推出来成功的过程”上,却经常忘了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还有那些总是旷课的同学,经常被老师家长冠以“坏学生”的称号。但是,那些不想听课,又为了得考勤分而不得不上课充数的人,难道就不懦弱了吗?

    如果这节课真的讲得很不好,或者你非常不喜欢,那你为了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而旷几节水课,又有何不可呢?

    有些人不上课,也不怕被扣分。

    在校刊部门,有个女生跟我说,她在早上去上课的路上碰到了班主任,她们班主任说,如果这学期旷课20个学时,还是会受到处分。

    没错,她确实旷过很多课,但我觉得这并不能作为评判她“好”与“不好”的标准。

    老师只见到她旷课,却没见到她对于艺术独特的见解和敏锐,没见到她成功通过了尤伦斯当代艺术的面试,没见到她通过投稿赚取的一笔笔稿费……

    我以为我宿舍的书已经摞不少了,到了她的宿舍,我才知道什么叫书多,很多关于艺术的书都像字典一样厚实。

    还有我的男朋友,旷课很多了。但是当我跟他说,听毛概老师讲课我都想看《共产党宣言》,想看马恩的书时。他跟我说,马哲的书,他爷爷看过,他爸爸看过,他也看过。弄得我这个一点都没看过的人,都不知道该回些什么了。

    我说这些,不是倡导大学不用去听课,而是想表明:一定要处理好自己与分数、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纯粹为了分数而学,在大学显得太低级,仿佛落后了时代。

    为了知识而学,顺便获得了分数;或者为了得到学校提供的某种机会,而为分数去学;甚至在知识与分数相冲突时,为自己热爱的那方面知识而放弃一些所谓的分数,在我看来都是很酷的事。

    那如何才能知道分数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呢?

    我觉得要试着去听老师讲的课,给自己一个接触新知识的机会,也给老师一个传授知识的机会。

    我记得毛概老师在课上讲了一个蛮讽刺性的故事:

    当时无产阶级出了一篇文章,拿给马克思看,希望他能给出意见。马克思一看,这文章不对啊,完全都是资产阶级那些东西,于是他赶紧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的修改意见。谁知道,他还没把意见提交上去,对方就已经率先把文章公诸于世了。

    更可笑的是,资产阶级的人连看都没看那篇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文章,就开始猛烈批判文章的无产阶级属性。马克思一看这形势,说这修改意见不能发了,不然助长了资产阶级气焰,同时容易造成无产阶级内部思想的混乱。

    这就让我想起,朋友姐姐说过的,不要轻易去judge别人,当自己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过度影响时,你会从生活中获得很多新鲜感。

    对人如此,于事同理。在你还没认真听过一个老师讲的课时,请不要轻易去judge这门课。连听都没听过就说老师讲得不好的人,本质上就是自己懒得学习,还让老师背锅,自己堕落的心安理得。

    我不知道大一这一年,我错过了多少好课。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是偶然认真听了这门毛概课,我会错过很多东西,也许就没有今天这篇文章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大学,分数到底重要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ac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