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的事情。
以职场为例,我们通常每周都会安排以及接到很多新任务,大事小事缠在一起,便容易让人出现明明很忙但却没有什么实际成果产出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尝试着想一想,如果这周只做三件事情,你会选择哪三件?如果在这三件事情里先再挑选出一件作为优先级最高的任务,你又会怎么选择?这便是要事第一的原则。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习惯一(积极主动)告诉你:“你是创造者,你掌控自己的人生。”,习惯二(以终为始)是让我们做事情之前要有清晰的目标规划,习惯三(要事第一)则是对前面两个习惯的实现、执行和自然流露,它要求我们运用独立意志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即以原则为基础安排人生。
对于习惯三来说,前两个习惯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但是仅仅有基础还远远不够,你还必须时刻都实施有效的自我管理,将习惯三付诸实践。
思考两个问题:
一、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使你的个人生活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二、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使你的工作局面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前者是关于个人生活,后者是关于个人工作。这里不再讨论答案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这两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抽个时间好好想一想。
《成功的普遍共性》一文的作者格雷一直致力于研究所有成功人士身上普遍存在的共性。他发现成功的决定因素并非辛勤的工作、不凡的运气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都比不上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习惯三——要事第一。格雷说:“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为,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凭借毅力克服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要有习惯二中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内心要有燃烧的激情,让自己对所有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大声说“不”。
其次还需要有独立意志,愿意为自己所不愿意为之事,能够做到在特定时刻始终坚持自己的既定价值观,不屈服于一时的冲动和欲望。
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的演进
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第二代理论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依旧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崩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惊喜的机会。
第四代理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是,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的六个标准
和谐一致: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间,应和谐一致。
平衡功能: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的人生层面。
围绕中心:理想的管理方法会鼓励并协助你,注重于虽不紧急却极重要的事。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一星期为周期制订计划。
以人为本: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讲求效率,但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得失。
灵活变通:管理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视个人作风与需要而调整。
便于携带:管理工具必须便于携带,随时可供参考修正。
别让琐事牵着鼻子走
第一象限事务既紧急又重要,需要立即处理,通常被称为“危机”或“问题”。偏重第一象限事务,会导致压力大、精疲力尽、被危机牵着鼻子走、忙于收拾残局;
第三象限事务紧急但不重要,有一部分人把精力花在这些事务上面,整体忙于应付自认为十分重要的紧急事件,带来的结果便是急功近利、被危机牵着鼻子走、被视为巧言令色、轻视目标和计划、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缺乏自制力、人际关系肤浅甚至破裂;
第四象限事务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些事务上,导致的结果便是完全不负责任、被炒鱿鱼、基本生活都需要依赖他人或社会机构;
第二象限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按照彼得·德鲁克的观点,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预防型的,纵使能够防做到防患于未然,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并不紧急的事务上,即第二象限事务,完成这些活动能够提高个人的处事能力。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急,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象限事务来减少第一象限事务的数量。
勇于说“不”
要专注于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
如果你在工作非常饱和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项工作任务,也许是领导交给你的,也许是同级同事“甩”给你的,接,还是不接?现实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接,很少有人敢于说“不”。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不”,甚至是可以很有底气地拒绝掉呢,即便对方给过来的是一件紧急且重要的事务。
首先你要判断这个事务到底是谁在主要负责(通常情况下,谁为该事务承担责任,谁便是负责人),你是负责其中的一个环节,还是负责整个事务,如果你只是一个参与者,就不要把它揽过来变成自己的事务;其次,你还要判断这个事务会不会影响你当下正在推荐的各项事务,如果有影响,你也需要有说“不”的勇气。
自我管理的四个步骤
确认人角色:作为一个个体,你有属于自己的各种角色。你可以先写下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儿子或女儿,大家族中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叔舅、姨婶或表堂兄弟姐妹等等。然后再写下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列举自己想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一些事情,还可以将自己在教会或者社区事务中的角色也写出来。
选择目标:第二步是思考下一个周计划中每一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你选定的目标。这些目标中一定要有几个第二象限事务,最好让这些短期目标与使命宣言中的长期目标相关联。
安排进度:第三步是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如果你的目标是起草自己的个人使命宣言,那就不妨放在星期天安排两个小时专门做这件事情。通常星期天是进行个人思考和制订个人成长计划的理想世界,因为这时候你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反省,寻求灵感,并根据各项原则和价值观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每日调整:使用这种以第二象限事务为中心的周计划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的每日计划变成了每日调整,即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意外发展及崭新机会对每天的要务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以上就是关于要事第一这个习惯的总结,所谓知行合一,希望你也能从实践中获益,让自己避免陷入无效的忙碌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