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地体会,什么是“如芒在背”,是这两天的事。
去用古老针灸,调养寒湿身体。想了好久,行动,则是最近。
人有些事,逼不到九分九粒,特别善于推脱。
在能抗住的日子,重心永远挨不上身体。
那么多的事都还没干,那么多想读的书都没读,还有每天每天事务,发条不是太紧,但足以占领眼前的每一天。
直到,实在撑不住时,才放下其他,专心对待身体。
这不,终于来到大夫门前,只为解决身体疾患。
现在,大小医院,各种门诊,养身会所,那真是遍地开花。
只要你需要,出门啥啥就有,前提是有支付能力。
也许是多了,让人难以选择;也许是杂了,让人不知就里。
亲人推荐,首当其冲,信任度更高。
老早开始,关心粮食,蔬菜,瓜果,到现在,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眼下,又寄希望于传统中医,企图另辟蹊径,以此解决,身体出现的某些问题。
愿望,当然是从亚健康,变为健康。
扎针,艾灸,拔罐。此次选择这个,并先后排序。
躺在小床上,安分守己地配合,大夫运作。体会针刺皮肤感觉,温热穿透身体部位,拔罐排除寒湿水汽。
结果,我的背上,五红六蓝,不忍直视。鼓起的水泡,被一个一个挑开,凝结。
等待恢复的过程,时间过得比从前慢。看不见的背上,圈圈点点,好不恐怖。
最让人难受的,是逐渐干的皮,摩擦细肉时,那钻心的疼。似乎,宽松棉布衫,粗略不堪,肉在那一刻,变得异常娇嫩,令人想到新生儿,花朵。
难道人应该经受,这样的猝不及防,才算圆满。
你不知道,哪一次衣服和干皮遭遇,会刺疼你,更不了解,哪个角度,可以避开它们的亲密接触。
背上不长眼睛,所以看不到,避不开。
大夫见多识广,你在倾诉。他呵呵了:没事没事,过两天就好了。有的人,比你的泡还大!
言下之意,我是比较幸运的那一个呗。
那种时候,你是手无寸铁的弱小,面对又熟悉又陌生的身体,丝毫拿不出像样的办法。
脑海里,能跳出的成语,只有“如芒在背”,尖锐的疼一下,不定啥时候,再疼一下。
体会万般无奈,领教奋不顾身。
战争片看多了,出现狱中拷问,各种酷刑,往往下意识地低下头,不敢目睹,实在太过惨烈。
这个时候,更多体会,共产党人的坚强不屈,九死一生,实在可歌可泣。
皮肉之苦,真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创造“如芒在背”成语的,肯定有切身体会,不然,它的意思“极度的不舒服”,不会用它来形容的。
汉语成语,内里丰富,如海洋般广阔,深邃,我辈经年累月,也不能完全领会。
最喜欢不吃药,不打针,可以把病治好。
中医针灸,无疑是最有依据,行之有效的方法。
用极大的耐心,作无畏的抗争,直到恢复健康体魄。
过程中种种不适,不过,结果好,才是真的好。
在最难熬时,咬紧牙关,挨过去,渐渐会舒服些。
你看,一夜过去,经过睡眠,不是已经好转了吗。
身体好时,雄心万丈;身体差时,情绪一落千丈。
韩磊在《等待》里,用歌声诠释的起起伏伏,荡气回肠。有一种生活磨砺后的果断,厚重。
就觉得,以往认为重要的东西,变得无足轻重,只要身体好,什么都可以从长计议。
少年到青年,是一个分水岭,青年到中年,又是一个分水岭。如何在自己的区段里,掌握好重点,关爱亲人,完成责任赋予我们的,然后,腾出相当时间,精力,用以关爱自己。
有病就去找大夫,空闲下来多读书。完成生命需求,探索人生真意。
不管别人眼光,只求问心无愧。
也许人生,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分水岭组成。
惟愿日子顺心,身体无恙。
2019-9-5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