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步秋叶
前段时间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在阿联酋宜家,实验者挑选了两株生长情况一样的绿植,给植物装上保护罩,放在学校大厅,每天接受一样的光照,一样的浇水施肥,唯一不同的是,两株植物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一个是“这株植物被霸凌”、一个是“这株植物被褒奖”。
实验者收集了学生们积极的或消极的录音,并将这些录音分别放在相应的植物“耳边”循环播放。
“你看起来像块烂叶一样!”“你还活着吗?”“你就是废物,你一无是处!”“没人喜欢你!”......被霸凌的植物每天“听着”恶狠狠的辱骂。
“一见你我就特开心。”“你真的很美!”“你正在改变世界。”“我喜欢你做自己的样子。”......被褒奖的植物每天洋溢在幸福的天堂。
时间一天天过去,植物一天天发生着改变。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发生,那盆被“言语霸凌”30天的植物,叶子枯黄,形态萎靡;而饱受称赞的植物,则生气勃勃,长势喜人。
语言的威力是有多恐怖!听不懂人类语言的植物不一定知道那些录音的内容,但它能通过语气感知到语言散发出的不友好甚至是厌恶,而这些精神上的虐待也会造成令人无法想象的后果。
正如一位参与实验的小女孩说的那样:“如果植物都能被影响,那么我想人一定也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的认知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我们一生中,会经历很多事很多人。有些际遇令人振奋,激励我们付出最大努力,也有些令人震撼,甚至会摧毁一切。
我们常常会说“环境造就人”,不一样的外部环境,对人的心理以及精神面貌都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当你处于友善积极的环境中,你的脸上也会浮现笑容你的内心也会充满斗志。反之,当你处于轻视疏远的环境中,你的内心会不自觉地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是自我否定。
而这些负面的言语表达或者暗示就是精神虐待,也称冷暴力。
何为冷暴力?
打开百度百科,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为通过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冷暴力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家庭冷暴力,二是职场冷暴力,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虐待。
家庭冷暴力多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家务等行为。
职场冷暴力以一种无法言说的压力将我们孤立起来,让人感觉不寒而栗,上班如同坐牢。
虽说以前也听说过冷暴力这个词,也仅仅是知道这个名词而已,并没有想过去查查资料进行一些实质性的了解。第一次真正去认识这个词,源于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著的《冷暴力》一书。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医学博士,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专攻精神暴力行为,主要研究职场上的精神虐待。从这些作者简介上可以看出,作者本人是被害人学专家,并且专攻精神暴力行为。都说专业出真知,伊里戈扬的这些身份比一般的心理治疗师的视角更加准确和客观。
伊里戈扬认为:精神虐待是一种冷暴力,不同于身体虐待,这种行为可以伤人于无形,不留痕迹,难以界定,但会给受虐者的心灵造成极大的摧残。很多时候,施虐者会在表面上示弱,故意让其他人认为这种施虐与受虐关系是双方你情我愿,甚至是受虐者自作自受,有时连受虐者自己都会被这种暗示洗脑。
精神虐待的危险性就在于此,如果缺乏对这类现象的认识,受虐者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受到了伤害,陷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脱身。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反而像是正常现象。这种过程始于不尊重他人、说谎或单纯的操控行为。我们只有在深受其害时才会发现难以忍受。当这种行为的作用对象未能加以回应,精神虐待就会进展到下一阶段:出现明显的虐待举动,对受虐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受虐者不确定能否获得他人理解,所以只得默默承受。
这种道德迫害一向存在,若发生在家庭里,则通常不为人知;若发生在职场,视当时的就业情况,人的容忍度会有所不同。如果发生在高失业率时期,受虐者就会因为想要保住工作而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有哪些,该如何应对?
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按家庭成员又分为夫妻间的精神虐待和家庭中(即父母对孩子)的精神虐待。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因关系的特殊性往往最难界定。其精神虐待手法十分细腻,不着痕迹,旁观者容易将其解读为两人之间单纯的冲突或“打情骂俏”。精神虐待的关系必须要有过于忍让的伴侣才能发展下去。
在正常相处的情侣之间,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应该是能对恋情产生正强化作用的。然而以自恋的施虐者为主导的情侣或夫妇,其关系可能会使致命的,因为言语攻击和暗中伤人已成为惯例,且有系统。
自恋的施虐者令伴侣处于阴晴不定、无所适从的情境中,借以施展掌控力,让伴侣动弹不得。他通过压抑和制服伴侣,迫使对方屈从与“他人的控制”。
不肯为婚姻失败负责,往往是触发精神虐待的原因。当爱意不在时,另一半就要负起责任,因为对方犯了莫须有的罪。虽然施虐者的行为举止中早已没有爱,口头上却往往不承认。
家庭中的精神虐待
出现在家庭里的精神虐待会产生无法打破的相互联系,一代接一代传下去。它往往让周围人不易觉察,并会带来日益严重的伤害。
有时候,这种虐待躲在“教育的幌子”下。儿童面对“成人压倒性的力量和权威,没有开口的余地,甚至被剥夺了直觉”,他们是无力抵抗的。《国际儿童权利公约》认为,下列对待儿童的方式有损其心理健康:
言语暴力
虐待与贬损的行为方式
拒绝给予爱与亲情
不符合年龄的过度或不相称的要求
相互矛盾或不可能做到的管教指示
家庭暴力绝对不会无害,施虐者会对其想要毁掉的孩子直接施暴,或通过间接的方式,让孩子收到不良后果的影响。
法国心理治疗师伯纳德·伦珀特这样描述这种打击无辜受虐者的拒斥:“在某些家庭,没有爱是一种系统化的虐待,重击着孩子,使他生不如死。那不仅是缺乏爱,更是有计划的暴力,孩子不但要忍受,还会将其内化,以至把加之自身的暴力转为自我伤害的行为。”
施虑的父母并不会真的动手杀死孩子,只是会不断贬损他的人格,直到孩子变得一文不值,宛如不存在。父母借此虚伪地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孩子却丧失关于自我价值的意识。对于家庭冷暴力,伊里戈扬是这样总结的:“当暴虐发生在家庭里,造成个人绝望,虐待便达到目的:让人感觉失去灵魂,仿佛行尸走肉。我们在这类案例中必会发现共通点:无痕迹、不流血、没有尸首。失去灵魂的孩子仍然活着,一切如常。”
针对夫妻与家庭的实用建议
1、调整应对方式
认清虐待的过程,接受施虐者是危险而邪恶的事实,并明白自己为婚姻或家庭的冲突负全部责任是不合理的。放弃容忍到底的理想,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必须做到自我防御,不要为其所害。
对话和解释毫无用处,因为在施虐者看来,受虐者必定是错的,至少他的一切言行都值得怀疑,且居心不良,满口谎言。所以在遭到精神虐待者的折磨时,要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停止为自己辩解。
万一要直接接触,选择有第三者在场是最好的办法。当两人分开后,虐待行为若通过电话继续,那就果断换号码。信件也应该请别人帮忙拆阅,以隔绝其带来的少量毒药和痛苦。
2、行动
打破恶性循环。把危机摊在众人面前,这是促成改变的唯一方法。让危机拖得越久,真正爆发时的情况会越糟糕。
3、心里对抗
从心理上对抗虐待行为,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只要有一个人表达信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使受虐者重获信心。真正有价值的支持来自于懂得重点在陪伴、提供帮助、不做评判的人,
4、法律介入
为了保护受虑者不因直接或间接挑衅而做出不当反应,唯一的做法就是采取严格的法律措施,并避免双方有任何接触。精神虑待案若牵涉到子女,尤其是他们也遭到操控时,受虑者必须先救自己,才能去保护子女远离虑待关系。受虑者必须克服子女的排斥或犹豫,因为子女宁愿一切维持原状。在法律方面则必须采取保护措施,以避免任何可能重启虐待关系的接触。
职场上的精神虐待
我们所谓的职场精神虐待,是指任何借由言语、表情、姿势或者文字来侵犯个人人格、尊严或身心完整的举止,以及危害此人正常工作或破坏职场氛围的行为。
职场上的这种心理战包含两个要素:
滥用权力:经常很快暴露,令被害员工无法接受。
精神操控:起初较不易察觉,破坏力较大。
起初,精神虐待和骚扰的恶意并不明显,但却在暗中扩大。卷入者原本不愿为此发怒,发生争吵和受欺侮时也不想声张。但攻击层出不穷,受虑者不断身陷其中;长期下来便会自觉不如人,并向恶意、卑鄙的操控屈服。
群体中有冲突很正常。因一时气愤或压力大而说话伤人没什么大不了,事后能够道歉更好,会造成伤害的是一再重复的挑衅和羞辱。
针对职场的实用建议
1、调整应对方式
在首次发现精神虐待的迹象时,最要紧的是记下任何形式的挑衅或攻击。然而就像家庭里的精神虐待,在职场上想要保护自己的难处,也在于缺乏明确的证据。受虐者因此必须搜集所有的虐待征兆和迹象,写下对所受虐待行为的描述,复印任何可能为自己辩护的证据。
2、行动
必须不厌其烦地回应对自己不利的沟通。为预防虑待行为发生,你不能让命令或指示中存在任何模糊暖昧,并要明确不确定之处。宁可让别人认为你多疑甚至是偏执,也不要被抓到把柄。
未能终止虐待过程的雇主,其管理层不太可能主动提出和解,所以提出的责任就在受虐员工身上,可借由工会或律师的协助来进行。
3、采取预防措施
唯有人才能处理人际关系,并让它步上正轨。虐待行为是因为受到鼓励或姑息才会发生的。消除职场虐待行为,最重要的是企业雇主与高层管理人员在其影响范围内重新强调对人的尊重。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是个非常普遍但不易被发觉的现象。虐待并不只会发生于婚姻、家庭和企业组织里。凡是在有竞争的团体中虐待都在所难免,比如学校,比如在网络中......
冷暴力的实施者是天生的控制狂,他们经常营造出热情、积极而吸引人的表象,对他人进行的精神虐待不易证明。伊里戈扬清楚这一点,她希望通过本书唤起受虐者对冷暴力的认识,同时也让她的同行们留意到某些危险的迹象。
在《冷暴力》一书中,伊里戈扬根据其在心理治疗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对这类现象做了全面、充分的解读,并提出了应对方法。
我相信,每个善良的、正直的,甚至施虐者本人都可以看看本书。你可以通过行为、心理上推断某个人是不是精神上的施虐者,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发现自己是不是受虐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