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搁笔,发旧文一篇。
理科生的文科情结去年过春节的时候,和姨妈一家去逛庙会。路过一处新建的公园,看见几座木桥,一湾流水,虽说出自人工,因为有些工程未竣,杂草相间,平添一股山郊野外的风味。我跟大哥走在前面,提到桥,顺便问起扬州的二十四桥。他在江南那边读过书,便说:二十四桥其实只是一座桥。忽然声音一低,冒了句:念桥边红芍,年年知为谁生?当时我真是吃惊,差点笑场。转而看他一副抑郁深沉的表情,便忍住不笑了。他多年的女友舍他而去,即便是理工出身,适时掉两句文也是应景的。
好比这次路过他家,遇见与他合租住房的一位室友。同样是学理工的,他在他的简历里这样写道:爱好文学和音乐。我笑,心想,看好音乐大概是真的,因为墙角倚了把吉它,手泽犹新。至于文学嘛,环顾四壁,没见一本书,信许胸罗万卷,深藏不露,也未可知。
犹记得当年文理分班的时候,老师善意的提醒:读理科为妙。他是教语文的,一辈子与文字打交道,偶尔还在报刊上发表几篇豆腐干。但提出这样的论调,似乎是深知其弊,有感而发,不愿意他的学生再走他以前的弯路。
他的妻子,也就是我们的师母,是教英文的。可他们唯一的儿子,却是物理尖子。别的同事提起,都一脸的艳羡。以为两个学文的父母不能辅导儿子,儿子却能独立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了不起。可我总觉得很遗憾。事实上,一个文人很难栽培一个同样有所作为的继承人。当老师的也很少有愿意他的孩子再做老师。这无疑也是对自身选择的一种否定。
古人说,一为文人,便不足取。做一个文人,不但需要才气,更需要勇气。同样,选择文科的学生,也会比理工科生面对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人人都有权选择,每一条路都可以通往罗马。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不同的路,路上风景迥异。
曾经有人诉说他的理想,是先拿一个理工科的文凭,因为比较好找工作。学有余力,再去攻一个文学硕士。从而实现一种现实和理想的完美兼顾,把自己培养成允文允武的全才。又好比经商、从政的人,地位有了,财富积累到某种阶段,便也好淘些古董,买些家俱书,装点门面,以张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同凡响的高雅品味。
文学的确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品。它的魅力之大,不但吸引且耐清贫读我书的酸秀才,也吸引著书只为稻粱谋的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