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微博上被一则北大女生为情自杀的新闻刷屏,我也看了已经公布出来的当事双方的微信聊天记录。这当然是一件令人悲伤也感慨的悲剧,但新闻标举是北大高材生,却透露出大家的一些迷思或者成见,认为知识上的高材生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上应该也要高材。而如何识别类似的感情暴力也成了最近的热门话题,恰好最近有一些想法借此机会整理一下。
什么是爱
细看当事双方的聊天记录,可以得知他们对于“什么是爱”并没有真正认识清楚,以至于到最后,闹成如此悲剧。首先爱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爱心虽然与生俱来,但爱的能力(包含动机态度、言语沟通、行为礼节等等)却都需要后天学习、磨练、培养而得。但我们的社会,包括家庭、学校,却严重缺乏如何去爱的教育。在所有爱的能力中当以爱的智慧最为优先,这包括对爱与爱情的基本认知与临事的正确反应。很不幸我们发现事件的两位当事人做得并不到位。就算后来体会到爱的智慧的重要时,往往也来不及了。
爱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双方心灵的碰触,一种精神契合的感觉,一种互为知己的融洽与合一,这个合一是两情相悦下互动创造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外物,故本不能也不该成为我们追求的对象。但人们很容易将“爱情”等同于那个“与我一起感受到爱情美好”的人,以为抓住了这个人,就是抓住了爱情。所以就我们常见的“爱情”而言,一般是双方互有好感,然后其中一方(通常是男生)开始展开了追求。在这里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讨好对方(只可惜我们都习以为常,而不察觉里面的错)。
讨好与示好不同,示好只是将自己的诚意传递给对方,是一种善意的邀请,必须充分尊重对方的回应。而讨好则是一种利诱,不尊重对方的自我独立性,而只想达成自己的目的。讨好与其说是爱人,不如说是变相的爱自己。我们试看一般男生是怎样“爱”对方的,男生可能会说“除了天上的星星我摘不下来外,其他的我都可以满足你的愿望”,然后女生就默默为男生做饭洗衣服生孩子,以讨好对方为爱,结果只是惯坏了、宠坏了对方。所以死缠滥打的猛追,或屈己从人拼命讨好,实质上都是把对方看作“猎物”,以“拥有”为目的,而不是从关爱出发,追求互相了解、心灵契合的爱情。可惜时下仍有不少女生并没有这样的自觉,只一味陶醉于对方以讨好心态所营造的浪漫假相。
爱情首先必须是双方平等的互动,如此才不会以牺牲自尊为代价。一味的讨好对方,无形中严重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也透支了自己的心力物力,以至于将来“得手”之后要对方“加倍奉还”。爱情中的暴力,几乎都与这个原因有关。这早已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变相的征服与占有。只不过透过这种逢迎、讨好、照顾的包装,迷惑了对方也欺骗了自己,误以为自己是在牺牲奉献,而把自己放上道德的制高点,动不动就理直气壮地说”我对你那么好,你有想过我要什么吗”,因为缺乏真正的了解与信任,所以控制、监管对方都特别严厉,还要义正言辞的说“我付出了那么多,所以你就该听我的”。这已变质为一种“将本求利”的心态了,本质上就是在计算付出与回报的交易,但还在以“爱情”来美化、包装、欺骗自己。
真爱是不求回报的。虽然美好的爱情会带来回报,但那是爱的自然效应(爱人者人恒爱之)而非爱情的目的。若以回报为目的,那就是交易,而不是爱。交易也没有什么不好,但交易就是交易,不管外表多么和谐华丽,里面是利益的盘算与计较,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牺牲或付出。所以,请不要以爱情来包装交易。一旦用爱情的名义来包装交易,就是在单纯的交易之中注入本属爱情的相知相属与浪漫的渴望,以交易的手段直接妄求心灵的合一,无异南辕北辙,很难不失望伤心,甚至因“血本无归”而愤怒不平。接下来,会使用暴力胁迫、勒索等方式以求“保本”,就不难想像了。
感情问题本质上是自我问题
在包丽与牟林翰的聊天记录中,牟林翰有一句话令我毛骨悚然,“为了你的决定不断的麻痹自己,在痛苦中轮回”,这句话之所以恐怖,就在他把他的所有感情还有自我全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换言之就是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一切了,这时你还能抛弃离开他吗?如果你想这样做,他当然会拼命。恐怖情人之所以有这么强的自尊(其实很脆弱)、占有欲、不安全感,乃至于暴力反应,原因全在这里。但他真的爱他吗?其实是不爱的,他只是利用、依靠对方来安顿自我或宣泄苦闷,他无心也无力去爱人,他说的所有爱对方的话,潜台词都只是“我需要你”而已。他的自我吞没了对方,是膨胀但脆弱的。
而反观包丽则是取消、放弃了自我,只求溶于对方之中。推到极点,变成一只狗,死心塌地,忠心不二。当你取消了自己,一切以对方之心为心,则对方之于你,也就如臂使指,自然地无视于你了。这样一来,全心全意的牺牲奉献、委屈求全,换来的反而是全面的无视。这样廉价的“合一”根本无法持续,因为自尊心会因此而受到最大的伤害,埋下了怀恨与全面反扑的种子。而这种小女子的梦想,总是想找到一个好男人,懂得感恩,不会不知道我的牺牲奉献。殊不知,就算对方是一个真的“好男人”,他想要感谢你时,也因为你的自我渺小乃至于消失,而找不到一个感谢的对象。当然,你的形体还是在的,但你独立的人格却不复存在,以致于,他不知道该感谢的是自己的魅力无限,还是你的软弱可悯?
爱的失败根源是自我的失败,是自我软弱、受伤、迷失,才导致人我关系染上自私、怀疑、功利的色彩,才让感情变质,以致伤人伤己的,而这些受伤的自我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我(真我),我们不妨称之为“假我”。
“假我”其实并没有不好的意思,因为这是人生在现象上的必然。事实上,在人生的某一阶段,也势必要执“假我”以为“真我”,因为若没有“假我”,我们将失去初步的自我认同。而在恋爱生活受伤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我原来并不是“真我”,这显示出爱情对人生的第一项功能:戳穿人自以为自己健全美好的自我假象,这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幼稚、脆弱、阴暗。于是恋爱反而可以成为人自我改造,自我成长的诱因,等到自我慢慢开始认清后,从而发现我们对“假我”的误执,因此而开启了“发现真我”的道路。这就是所谓的“在爱中成长”,所谓的“爱人与自我成长是同步的”。
现代社会下的爱情生活
现在我们尝试分析一下在感情中为什么人会有这些自我问题,包括把自我全部给另一个人以及取消自我。原因就在于我们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靠细密的分工合作来运作,以功利效率为上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生命被简化成了各种符号、工具、标签,生活也被简化成工作与消费,于是人的感情就被漠视而感到堵塞,于是就觉得孤寂与苦闷,这些苦闷的情绪当然需要一个宣泄的通道,于是社会提供了各种的娱乐产业,你可以用钱去交换一些感官的娱乐,包括唱K、酒吧、看球赛、看演唱会、玩电子游戏、赌博等等。在这些场合,你可以摇旗呐喊,对着明星高呼我爱你,但最后你到底真的认识了谁?散会之后依然回到了日常的孤寂状态。于是我们就感到需要一个真实的人来近距离的抒发我们的感情,但这个人会是谁呢?
是家人吗?父母只会念叨,兄弟姐妹们也早已各奔东西,各有各的生活与事业。朋友如何?朋友们也早已在互相竞争、比较中丧失了当初的友情,成为了对手,现在只剩下了偶尔的相聚以及无聊的应酬。同事呢?在办公室里面真有可信的情谊吗,到了利害关头,平时关系好的同事很有可能把你给出卖掉。
在这个人际关系本来就淡漠的社会,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择了:情人。但情人从哪来,如果不是基于生命的自在偶然,便出自于生命的苦闷与饥渴。不幸的是我们大部分人是后者,于是去找寻同病相怜的人去互相依赖与依偎。但吊诡的是,情人也逃不出这个社会的分工合作,于是就变成了一种角色扮演,也成为了一种市场,我们会去夜店、婚恋网站、社交app上找寻这样的角色,然后做一般情人都会做的事,比如吃饭、看电影、演唱会、一起旅游、最后上床。而在这些程序的空隙,就用甜言蜜语或者吵架来填补。看似生活饱满丰富,充满了乐趣,但就是缺乏了真正的谈心。好像我们并不真正相爱而只是想维持这段关系,一旦到了无法维持下去就只好分手。后来回顾时,有发现留下了什么珍贵的内涵吗?好像只剩下疲倦、辛苦、痛苦。这样算相爱吗?不如说相互折磨罢了,因为这样的经历并没有给双方带来什么成长,增进对爱情、自我的了解,反而带来更多的挫折与困惑,例如“男人都这么渣吗?”,“我已经不相信爱情了!”,“女人怎么这么情绪化!”等等。根本就在于双方并没有用独立的人格去进行生命对话,而只是将对方当成一个感情依赖,只进行一种只有情人形式而没有实质内涵的角色扮演活动。
虽然传统社会中的婚姻关系“父母之言,媒妁之命”,鲜有爱情成分,但人际关系并还没有像现代这么淡漠,人在脆弱苦闷之时,仍有许多可以说话的对象。然而在这个爱情婚姻自由的时代,人反而找不到可以真正谈恋爱的人,不知道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
新旧爱情观
爱情理想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就是找到那个对的人(也叫灵魂伴侣,soulmate),和TA终生厮守,甜蜜恩爱永不离”,“我再也遇不到一个特别的你了,让我明白了思念,明白了甜蜜,明白了牵挂”(当事男主牟林翰原话),真是一副浪漫到底的唯美画面,这样的爱情理想,不知是多少人的向往。
但问题是,本来一个人生活得好好的,一旦有了恋爱,觉得自己有了完美的爱情,反而是不能够失去对方,好像一个人没了TA就不能继续活下去。这样看来,爱情给人带来的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这样完美的爱情,有了让人害怕失去的恐惧,“我不能没有你”,好像也不符合人生的理想。况且,如果幸福只属于我们,也有一点自我封闭的倾向。
上述的爱情观我们不妨称之为“静态”的爱情观,因为它把这种爱情中某时刻出现的浪漫境界,凝固成一个静止永恒的画面,但这个画面想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住,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真实的生活是动态的,人和自我都处于变动之中,如果想用一种诗歌一样唯美的文字,想要把它给固定下来,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就在这个境界结束之前就死掉(就像古今中外各种感人的浪漫爱情悲剧)。所以这种境界也只能停留在“王子与公主从此过着美好与幸福的生活”的童话中。
在古代,也许这样的境界实现可能性要高一些,传统男尊女卑,自然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代女子普遍不受教育,没有独立谋生能力,更失去发展独立人格的机会;这造成了男女有一个互相需求、依赖的共生关系。这也能保障彼此关系的稳定。所以,古代的夫妻,其一体感,是透过“服从权威”而达成的。男性在现实生活上保障了女性,而女性则在感情世界里滋养了男性。而感情就是包容忍让,无条件的接纳。这样的爱,是一个纯感情的世界,没有内容。虽然不是完美的,但也能维持,得到一定的幸福感。
殊不知,古今的状况却已经不相同的了,而现代女性也已有了自我,她们也要追求自我的发展,不可能心甘情愿再回到男尊女卑,被男性控制的状态。希望回到那状态只是男性留恋自己的已逝利益,不肯正视女人也是男人的妄想,如果男性一直执着于以前的爱情观,也只会感到痛苦,不会让你幸福。当然,在启蒙之初,新旧交替之时,一定有许多旧习残留之处,这也是许多当代情人们的爱情悲剧出现的原因之一。
所以应有一种新的爱情观,我们不妨称之为“动态”的爱情观,这种爱情理想当然包括旧式的理想,即两心相知,彼此心通为一。但更为重要的是,新的爱情理想需要注入一个“成长”的观念,生命必须有内容,所以需要自我成长,生命内容需要互相了解,所以要沟通(并不仅仅限于言语)。爱情,是为了帮助彼此成为更好更完整的人,而不是结合了才完整,彼此都能够独立自由,而不是互相依赖,难舍难分。
这样的爱情观,并不是像传统那样出于依赖,而是出于自由,出于“我愿意”,并不是非要不可,而是有了更好。这样的情侣在一起共同成长,去分享去探索各自的生命内容,一起面对并承认生命底层的阴暗,陈年未愈的伤口,通过倾听、谅解、沟通、抚慰、鼓励去移除这些爱情路上的障碍。这样的共同努力,便不是虚的浪漫境界,而是一种实的浪漫成果,有了生命共同成长的印记。
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明白当代爱情的悲剧往往是双方各自的盲点以及对于爱有错误的认知。可怕的是,社会上同样的事情正在不停的发生。这也许是人在此现代社会中不能不承担的悲剧罢。但是“知病便有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并没有认真而严肃的对待爱情;不是被人们想当然靠直觉,就是被人认为是无理可说。于是,爱情就只好人们自以为是又各自为政的过程中错误的发展。从我观察到的情况看来,现代社会似乎人人都在谈论爱情话题,但事实上又十分害怕深入探讨爱情,结果造成人们对爱情问题的回避与麻木。没有提前警觉到不健康感情的出现,真有警觉时也无处求助,或为时已晚。这真是可悲的现象。
但愿近期这些爱情悲剧,能激起我们理性并诚恳的反思,承认爱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愿意虚心而认真严肃地研究探讨。“人恒过,然后能改”,如果真是如此,那或许这些爱情悲剧中的年轻男女的牺牲,就不是毫无价值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