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读书婚姻育儿
亲子共读的目的 ——以书为介,走近宝宝眼中的世界

亲子共读的目的 ——以书为介,走近宝宝眼中的世界

作者: Hailey0316 | 来源:发表于2017-01-17 04:25 被阅读0次

    做事总有目的,这是爸爸说的。我一直持有怀疑,却也试图在生活中验证它是对的。

    这是写完标题,突然想到,又引发我思绪的。或许对孩子而言,即便怀疑,也总会偏向于认为爸爸妈妈说的是对的。这就是所谓权威的力量吧。因此,提醒自己,作为伊伊的妈妈,我要更加注意言行。

    收回思绪,言归正传。

    最近在看《骑鲸之旅》,是一个妈妈分享的共读心得。看的出来,这位妈妈语言功底深厚,且受信仰之力影响。读她的分享,直接意义是借鉴经验,因为写文时,她家宝宝大概两岁左右,而现在我家宝宝一岁三个月。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个分享点亮了我的视野,引发了我的思考,使我获益良多。

    在分享中,作者提到玛丽·荷·艾斯的《在森林里》。

    以下引用《骑鲸之旅》原文:

    《在森林里》展现的是作者玛丽·荷·艾斯用炭精笔一笔一笔画出的森林。小男孩戴着纸帽、手拿喇叭走进森林;午睡的狮子拿着王冠和梳子跟随他;洗澡的象宝宝穿上毛衣和鞋子跟着他;大棕熊拿着花生、果酱、勺子跟着他;袋鼠妈妈把小袋鼠放进肚袋里,袋鼠爸爸带上鼓跟着他;一言不发的老鹳跟着他;兴高采烈的小猴子们穿上最好的礼服跟着他;胆怯的小兔子蹦跳在他身边,跟着来了。浩大、喧闹的游行队伍在森林里散步,他们一起野餐、玩“丢手绢”和“钻城门”的游戏,他们还玩捉迷藏的游戏。小男孩闭上眼睛,等小动物躲藏起来。当他再度睁开眼睛,小动物们都不见了,爸爸从森林另一边走来。“该回家了。”爸爸说,“他们会一直等着你,下次再来一起玩。”于是,小男孩坐在爸爸肩膀上,冲着森林喊:“再见啦!别走远啦!过两天我会再来找你们!”

    《在森林里》说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黑白的故事。

    当然,我们了解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后,就会意识到此书是那么意味深长。

    这本绘本是玛丽·荷·艾斯五十岁“知天命”之作。这个命运多舛、羸弱多病的妇人当时获知自己深爱的丈夫罹患绝症。他们待在芝加哥郊外的森林小屋里,等待死神降临。在丈夫弥留之际,她创作了这本绘本。只要我们稍微想一下,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珍贵且难得的开示:一个背负自身苦难的大人,含着热泪,心里包裹着死亡和所有灾难,却仍然带着勇气和微笑,温柔地对所有孩子俯下身去,敞开怀抱,指点给他们看——

    看哪,孩子们,来这段奇幻的旅程里吧。许多美妙和注定好的东西会如影随形:权势、口腹之欲、家庭温暖、年岁、华服珠宝、爱情……可以玩热闹的游戏,尽情享受喧嚣和欢乐。然后?然后啊,突然他们都躲起来了。没关系的,这个时候,生命的实相会来接引你。这段奇幻之旅,这样的人世间,我们可以千百次去而复来。

    引用原文结束。

    到目前,我还没有看过《在森林里》这本书。我猜测着,如果不读这段文字,单把这本书放到我的面前,我能看到的也仅仅是一个孩子穿过森林,后面跟着许多动物。或许会想一想这些动物是按照怎样的逻辑顺序排列,作者为什么要画这些动物?而更大的可能是,我并没有多想作者的意图,只是单纯的欣赏着画上的动物们的各种表情以及它们玩耍时的情景。

    别惊讶,我是真的有可能不多想的,因为我自认为是个头脑简单的人。就像本文开头所说,我理解的“目的”,是需要用脑的,可我仍然认为,很多事情,是走心不走脑的,也就是所谓的随心所欲。

    又扯远了,再拉回来。

    可问题是,现在我看到了对《在森林里》的解读,如果我还想把它买回来,和我的一岁宝宝共读,那么,我的目的是什么呢?尤其是在以我的阅历都尚不能确定可以体味作者玛丽·荷·艾斯的用意之时。

    先说结论,经过思索,我发现我的目的是想以书为介,走近宝宝眼中的世界。

    我曾看到过一个关于对“灵魂”的解释,原话和出处已经不记得了,大意是说灵魂是一个人留下的可以被其他人忆起的特质。这个说法让我豁然开朗。我觉得,读文章、看艺术品、听音乐,都是在与作者的灵魂对话。而对话的前提是,我对世界的认知,即我眼中的世界。

    想通这一点,那么我就可以通过和宝宝一起读书,探讨她看到了什么,来反观推测,宝宝眼中的世界。是繁星点点,鸟语花香,还是凄风苦雨,独自前行?哈哈,和宝宝共读,认知启蒙自然是目的之一,可同时还能满足一个妈妈的好奇心,想想就很有趣,对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子共读的目的 ——以书为介,走近宝宝眼中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qm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