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个别对待

再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个别对待

作者: 阳光思语 | 来源:发表于2019-07-26 21:55 被阅读0次
    教育学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这句话包含了几层含义:

    1.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充满个性的。

    2.教育教学,因此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教师和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相互关系”。

    3.这种相互关系,要求教师洞察每个学生的个别性和当下性,并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个别对待。

    个别对待的前提,是教师能够敏锐的洞察学生的天赋、气质倾向、家庭背景、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及成因、道德素养、思维方式……洞察的越深入全面,越能够做到个别对待。

    这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教育学及心理学素养;精深的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对具体学生的了解等等。换言之,既要理解知识,也要理解学生,才能谈得上良好的“个别对待”。

    如果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道德素养了解的不够,即使与学生一个一个地谈话,也必定不是“个别对待”,而只是“轮流对待”。教师在讲述的同时,还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微妙反应不断地做出调整,才是“个别对待”。

    在班级授课制中,如何个别对待?

    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误会!有教师认为,只有针对单个学生进行辅导时,才是个别对待。实际上,个别对待是指在统一性前提下保持多样性。这里的统一性是指教学进度的相对统一,是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多样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与每一个学生保持一种可能的对话关系,能够觉察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变化,并在必要时予以反馈。

    换句话说,如果认为教学不是独白,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那么这种对话必然不是与抽象的“全体学生”的对话,而是与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之间不断流动的对话。在基于对话的课堂(好的讲授,也是无声的对话,并不以外在的发言为标志)中,个别对待是必然的,越是良好的对话,越需要教师高度自觉的个别对待。

    1.教师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即在备课时就已经开始个别对待,考虑到班级不同孩子的复杂情况,尤其是优等生与学困生。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保持开放姿态。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保持倾听姿态,倾听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即他们的思维活动;必须根据倾听到的信息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讲述。

    总之,如果缺乏“个别对待”,课堂将有可能陷入灌输、单方面的宣讲、甚至是表演,而无法成为真正的“交响乐”。

    这个章节,解释了我很长时间以来对“个别对待”的不完全理解。之前总认为,单独辅导,就是个别对待,看来,确实是狭隘了。个别辅导,最重要的是面对全体学生时的多样性!就是说,当你在讲课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会认为,你是在对“他”讲,你的讲述是在针对“他自己”!

    这就给教师提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随时随地的发现学生思维的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在课前,一定是要非常熟悉教学内容,甚至要为同一个内容准备多个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应变学生思维的不同变化。专业的学科素养,是做到个别对待的基础,审慎的洞察力是个别对待的火眼金睛,完备的教学方法也是做到个别对待的不二法门。

    教学这条路,真的是越来越长,要求越来越高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个别对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sj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