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自卑与超越》第六章后面两小节
1、偏爱孩子还是平等对待
我对本小节的理解是,对家庭里的多个孩子,肯定是要平等对待的,只有让孩子意识到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才积极参与到社会中。
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的问题存在。
比如,同一个家庭成长的孩子,为什么会差别很大?
作者用小树的成长来举例:
一片树木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但每棵树木的小环境又各有差异,有的树因为汲取了更多阳光和土壤养分而生长较快,他就必然侵占了其他树木的生长资源,其他的树木就无法正常生长,显得矮小和萎靡。
2、家庭中的排行
书中分别介绍了长子,次子、老幺(老小)和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我觉得正好对应的应该是上一节举的小树成长的例子,每棵树成长的小环境各有差异。
长子会经历一个从“独生子”享受家人所有目光聚集在他身上,到次子出生,自己的地位被夺走,必须和别人一起分享父母的爱的过程。这种改变对他们影响会很大,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处理的得当,让长子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前学会合作,他们会很乐意为他人提供保护和帮助,并觉得为他人带来幸福是自己的责任。
次子
他一降生就已经有一个与他分享父母的孩子了,他会更容易与人合作。同时,他的生活中始终有一个与之竞争的对象,会促使他一直努力追赶,追上甚至超越哥哥,所以老二成功的机会更大。
老幺
最小的孩子的地位是固定的,一般都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也最容易被惯坏。
另一方面因为竞争者最多,上面的哥哥姐姐都是竞争者,所以受到的鼓励也最大,进步会最快。
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的竞争对手不是兄弟姐妹,而是父亲。孩子与母亲的连接如果不能很好的引申到孩子与父亲的连接上,容易出现恋母情结。
书里还提到,养育多个孩子,孩子之前年龄间隔3岁最好,因为孩子3岁时懂一些合作精神了,能理解一个家庭不一定只有一个孩子了。
总体来说,作者认为家庭地位的区别容易成为一个人童年时的烙印,家庭关系僵化和缺乏合作精神都会成为成长中的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