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年而语
机会也会让一个人转运,我身边就有个这样的例子。
当年一起出差的时候,那真的是一个锅里摸勺子。我买的东西他吃点,他买的东西我吃点,虽然刚开始还提醒我以前和一个同事出差,那个同事总是只吃不付钱。其实这样的相处不用提醒也不会去光吃别人的,这是一种处世的原则。
同事也算是一种关系,平起平坐平等处事的方式自然也不论能耐,虽然从绰号就知道他是那种会贴的人,当然这是大集体时候的事,个人企业靠的是自食其力,这种贴也就失去了效用。个体企业完全是计件工资,从图纸到下料到成品,能者多得。这期间好多地方应该是有求于我的,哥,这图纸怎么看;哥,这焊机怎么不好用;这个地方怎么处理……不一而足。
终因能力有限赚不过我们这些能打能拼的,一段时间辞职回家了,结果回家一段时间里啥事也没成,于是想回老单位。私企老板也自然是社会人,这地方不是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地方,所以委婉地答复他过一段时间再来,当然这未必不是一种托辞。
恰好这个时间段里钢厂整体搬迁,论他的学历和年龄自然进不了钢厂的正规军,杂牌军总得用工的。一外包单位现场招工的时候他来了,这个时候他又展现了他当年绰号的脾性,端茶倒水拎桶拿凳,领导一看这人甚是有眼力劲,于是招入麾下成了一名部门经理。
机会就是这样促成的。
那年我因为劳累过度,颈椎出现问题,所以辞职来钢厂找点相对轻快点的工作,恰好他所在的单位缺人,电话约我进了他所在的外包单位。因为工作相对来说轻松还休大礼拜,一时高兴提了箱酒算是感谢,当然难免推辞一番。事后,我们又成了上下级关系。
就这样,“不可同年而语”的意思我在一次的玩笑里体会的可以说是醍醐灌顶。如果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平日里这个玩笑也只能算是个玩笑,可这种境况下这玩笑嫣然成为一种打脸。
那日,和一同事一起去他的办公室,窗外看到他背对着窗手搭在女会计的肩上,应该是在讨论业务上的问题。同事提议,吓唬一下。当时的想法也过于单纯,就是单纯地想开个玩笑吓唬一下他。可这七分力度踢在门上的一脚换来的是,转头看到我们进门的时候就疯了一样,随即将茶几上的一陶罐踢了下来,好好的一茶罐没受损,随即又是狠狠地一脚。看着一地的碎片,我瞬间就有一种被打脸的感觉。
有句评价“才几天?”的戏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原本知根知底的两个人,其中一人高升了抑或找到好工作了,这个人往往会逞一时之快无论是言语还是态度给人一种打脸的状况的时候的回怼。
这“不可同年而语”也许是一种现实,也许是一种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