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
张小龙思考关于‘信息获取的被动’背后的解读,真相很可怕!

张小龙思考关于‘信息获取的被动’背后的解读,真相很可怕!

作者: 单曲循环R | 来源:发表于2020-01-12 14:53 被阅读0次

最近讨论最多的莫过于2020微信公开课

其中包括,微信生态强势生长的商业化能力

还有小程序、微信支付、小游戏、企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微信AI等生态产品晒出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单”:

小程序日活跃用户已突破3亿,小程序全年创造8000亿交易额;

小游戏商业规模年增长超35%;微信支付分用户数突破1亿;

微信二维码开放生态所创造的码上经济规模已达到8.58万亿。

这个‘晒肌肉’不仅让业内人士为之惊呼,更给了资本市场更大的信心

1月9-10日,腾讯连续2日股价涨超2%,累计涨幅4.24%,市值膨胀超过1500亿港元。

另外一个讨论点聚焦在张小龙短短12分钟的视频演讲上

关于张小龙和他对于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

一. 隐私的出让

二. 信息获取的被动

三. 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

四. 信息传播的快速

五. 信息选择的困难

六. 信息的多样性

七. 搜索的困难

这边文章的标题是

「张小龙思考关于‘信息获取的被动’背后的解读,真相很可怕!」

所以我这里重点要说的

就是关于张小龙第二个思考‘信息获取的被动’

张小龙关于这个思考的原话是: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

可是,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被动获取。

记得好几年前,我说过一句话,“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懒了”包括微信,也是基于推送的。

你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被你把优先级排得比你要真正要获取的信息的优先级要更高一些。

那么,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这是一个我们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说分发这个词,我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

这里说的推送显然不是基于人工筛选,而是基于大数据

也就是近年如火如荼的 AI

从张小龙的话去理解,早在几年之前,也就是移动互联网起始之处,

用户阅读就已经开始趋于被推送内容

张小龙的‘结论’是用户更懒了

其实这里面所涉及的因素太多太大了

比如,手机区别于电脑,显示信息的屏幕变得更小了

如果从PC环境和手机环境去详细对比

还有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来自百度

PC时代的百度搜索几乎霸占了整个流量入口

到了手机时代,这个状态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倾覆

搜索仿佛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这里面的种种原因可不仅仅来自用户

真的是用户变懒了吗?

咱们在看另一个案例

PC时代的淘宝网

对于店铺掌柜,搜索流量占比一直居高不下

而到了手机淘宝时代

搜索流量占比逐步被推荐流量蚕食

以至于现在的手淘

推荐流量几乎反超搜索流量

淘宝系统基于用户大数据,通过买家的购物行为以及兴趣喜好

给买家生成各种标签

同时给卖家店铺及宝贝通过风格价格生成标签

如此一来

将一件加绒红色孕妇装

通过系统标签

推荐给一名北方的刚刚怀孕的喜欢红色的准宝妈

自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相当精准

宝妈也可以省略搜索的步骤

平台将拥有更高的转化率

这个案例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

你在逛淘宝的时候系统总能推荐一些你感兴趣的东西

这就是AI大数据的强大

但是......

这个东西如果发生在信息方面

或许带来的将是可怕的

张小龙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

                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我们暂且把张小龙所提到的推送的内容分为二个类型

第一类是即时通讯的聊天信息,如短讯息和微信

这个类型属于点对点的交互传递信息

比如你的朋友给你发的微信内容

这个是不受干扰的

显然这个不是我们所讨论的问题点

我们所讨论是是第二类,也就是社会新闻类信息

比如公众号的文章,腾讯新闻的报道

再比如今日头条的热门,微博的头条

这个类型属于点对面的广播式信息

所以接下来我们会从多个层面来解析

比如,报纸时代

一张报纸分为多个栏

会根据主次顺序依次对应相关的内容

越是社会性的重大新闻越为突出位置

和我们将要讨论的AI推送机制不同

这里不会根据个人喜好不同而改变

再比如,广播时代&电视时代

这里除了广播电视台对于事件类容的甄选

也不会被过度干预

通过这些传统媒介

我们依然可以获取社会性的重大新闻

而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对于用户信息的获取

俨然变得像楚门的世界

以上几乎包括市面上的所有主流app

这类新闻app中,以今日头条为例

有一个最颠覆性的模式

就是平台不生产新闻内容

以此开启了自媒体的大时代

因为门槛低,导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编写文章/新闻

这个事情是有双面性的

正面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发掘了全民创作潮

引出了无数的优质媒体创作者

反之一面,它也直接的导致了劣质内容泛滥

诸如UC为代表的震惊体“标题党”

不惜造谣造假,断章取义

各种滥竽充数,诱骗流量的劣质内容

一股脑的塞进本就狭小的手机屏幕

然而,区别于传统责任编辑

这类胡编滥造的标题党对于虚假内容

几乎是不承担任何后果的

而与之相辅相成的祸首居然就是AI推送

我们回想一下前面聊到的淘宝系统推荐

将之移到这类app

不难想象到

这些新闻app背后亦会利用大数据计算

通过用户历史浏览内容和操作行为

给用户打上进精准标签

(想象性)比如:

男/30岁/阅读时间19:00/军事/娱乐/范冰冰/

假设上面就是某平台大数据的标签库

那么接下来的推送

系统将会通过大数据算法,文章关键词匹等手段

给用户推荐关于军事题材的内容以及关于范冰冰的娱乐新闻

到了这里

用户浏览一个小时也好,两个小时也罢

系统会基于标签无缝的给予推荐相关的内容

大数据AI推送占据用户手机屏幕

这是一座在我们手机里的围城

将我们每一个人牢牢的禁锢

张小龙说

推送什么信息,决定用户会看到什么信息,决定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这个或许是张小龙对未来的忧虑

这或许也是整个信息互联网所需要思考的

电影《楚门的世界》所想表达的

或许就是这样的思考

当我们所处的世界,给我们展现的东西,都是背后经过大数据‘优化’的

我们喜欢娱乐,‘世界’就尽可能给我们看到娱乐的一切

我们喜欢歌曲,‘世界’就尽可能给我们听到歌曲的一切

‘世界’尽可能满足任何一个人的喜欢

然后给每个人【手机】最独立的信息展现

如同电影里的主人公楚门一样

周围的一切仿佛都是围绕着自己

但是楚门最后依然选择逃离这个‘世界’

因为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

他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

而今天我们的是否会有这样的勇气

那些掌握大数据的巨头公司

为了讨好用户

为了【用户使用时长】

为了【用户粘性和忠实度】

俨然不顾及理性和信息深度

一撮而就的,攻其心,讨其好

作为佛系张小龙

这次居然提出了关于这一方面的思考

对于整个互联网环境来说

自然是很好的声音

特别希望张一鸣能够听到这一个声音

因为这里很大一部分说的就是头条系的算法

你算法做的再强大

却忽视了对劣质内容的监管

到头来为之买单只会是用户

用户被动推荐阅读了来自个人自媒体的内容

这个内容很大概率就是上面提到的

胡编滥造,造谣造假

甚至娱乐过度

关注公众号【黑白逻辑】我们一起讨论更多更广更深的东西

相关文章

  • 张小龙思考关于‘信息获取的被动’背后的解读,真相很可怕!

    最近讨论最多的莫过于2020微信公开课 其中包括,微信生态强势生长的商业化能力 还有小程序、微信支付、小游戏、企业...

  • 张小龙微信公开课PRo演讲: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

    2020年微信公开课在PRO在广州开课,张小龙在视频中分享了有关信息互联的隐私的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

  • 全然觉察,全知全觉

    不自觉地,视觉和听觉变成了很主导的因素,这样一种以视觉和听觉为主的信息获取方式,让内心变得很被动。 真相即全知全觉...

  •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张小龙

    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注:张小龙先生关于产品的演讲,和菜头先生整理分享。私人留存。全文:http://mt.db...

  • 阅读《热锅上的家庭》回顾与总结

    关于《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这本书我们就全部解读完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我们跟随治疗师纳皮尔...

  • 关于思考

    关于思考 思考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通过询问,搜集事实,分析探究事实真相,背后原因及逻辑,从而找出解决方案,并形成行...

  • 关于真相的思考

    何为真相?在新闻传播领域,大家都知道框架理论,框架下你见到的是真相,框架外你见到的仍是真相。事实和过程本是如此,就...

  • 第一次主动过生日

    我喜欢“主动”这个词,因为之前的生活都过的很被动。 被动的学习,被动的工作,被动的生活,被动的活着。被动的背后是没...

  • 网络信息背后的残酷真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能浏览到的大量信息,99%都与我们无关,而且对我们也产生不了多大价值。 不仅如此,网络文化的丰...

  • 关于要发车(HIT)的全方位解读

    关于要发车(HIT)的全方位,全要素解读 为什么要创建要发车?源于白皮书解读和我的几点思考。 我们正处于信息的困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小龙思考关于‘信息获取的被动’背后的解读,真相很可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yf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