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者,都曾经或者正在经历一种状态——学习者。他们坚信学的越多,自我成长地越快
学习内容在网络上触手可及,于是参加了一个又一个公开课程,下载了一本又一本自我管理书籍,不停地收藏干货文章,这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化的行为模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4736495/b5158255a7bd2dba.jpg)
可惜的是,这些知识也许永远的呆在电脑上,很多人不再打开,却依旧热衷于搜集信息。
我很理解这种心理,网络让大众获得信息更加便捷,却也让他们陷入一种泥淖——知识的焦虑。各种大神,达人动辄每年几百本书,身上技能爆表,让一干人等自愧,羡慕,而后立马立下flag。
打脸确实是分分钟的事,前一秒还在规划,下一秒已经跳到其它网络链接。
人生就在这一天天的焦灼中流逝……
这里就涉及“知道”与“行动”的顺承关系了。知易行难已经是很多人在摆脱却无法的事实。
今天就推荐一本书《知道做到》,简单地介绍一下如何学习,并能付诸行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4736495/b6b7c1dab3cb82ba.jpg)
这本书内容不多,一个小时就能读完,所以还是建议阅读一下原作。
- 书中介绍人们无法化Know-How到行动主要有三点原因:
1、所拥有的Know-How过多——知识量超负荷。
2、消极性过重——不恰当的过滤系统。
3、坏习惯——不恰当的学习方法。
而“重复是克服所有知行差距的3个原因的关键。”
这里的重复指的是间隔性重复,它不断地被重复,不是不断地反复,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之后再重复。(我觉得大家也可以灵活变通,因为作者在这用的是工作上的例子,像我们学习时,有些知识是有必要经常复习的)
- 接下来介绍如何克服
1、信息超载
我们应该少而精而非多而浅 的去学习
要想掌握某件事,我们必须首先选择一些关键点,隔段时间就重复一下
由于人们对于那些只接触过一次的信息,通常只能记住其中一小部分,所以,不必追逐过多的信息量。
2、消极过滤
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聆听自己要学习的知识。
这里作者的建议十分明确:
不要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为主;
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对新的信息感到兴奋;
带着积极的期待;
手里拿只笔,准备做记录;
带着强烈的欲望,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内容,还要努力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带这样一种"我该如何运用这些“的态度。
当我们作对事情却没有人发现,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大脑会逐渐产生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始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进行过滤
我们要去选择自己去聆听什么。如果我们总在聆听那些否定我的人的话,我们可能接受的工作在你的安逸区域内,对自己的期限也很有限。
3、缺少跟进
真正有用的是要马上开始练习。
越快实际应用一种新学的技巧,就越容易掌握它。
在接触了新事物时,如果没有制定一个跟进计划,很多人很快就会恢复旧习惯。
所以要做到 自我告知,付诸实践,表扬或修正我自己的进步。
好了,文章就介绍到这里。
有时候一味地学习新内容并不能带来多大的帮助,当你发现自己停滞不前时,就要去反省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了。希望今天的介绍能给你解决一些学习时的疑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