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43篇《大雅 下武》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41735/ca839f75b27a247a.jpg)
原文阅读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
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译文参考
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
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也令人信服,足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
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好后进。
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基业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
天赐洪福享受起,四方诸侯来祝贺。基业长达千万年,那愁没人来辅佐。
字词注释
(1)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
(2)世:代。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
(3)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
(4)王:此指武王。配:指上应天命。
(5)求:通“逑”,匹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按‘求’当读为‘逑’。逑,匹也,配也。……言王所以配于京者,由其可与世德配合耳。”
(6)言:语助词。命:天命。
(7)孚:使人信服。
(8)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间。式:榜样,范式。
(9)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王引之《经义述闻》:“孝者美德之通称,非谓孝弟之孝。”
(10)则:法则。此谓以先王为法则。
(11)媚:爱戴。一人:指周天子。
(12)应侯顺德:吴闿生《诗义会通》:“侯,乃也;应,当也。‘应侯顺德’,犹云应乃懿德。”而《水经注》等书认为应侯是武王之子,封于应(地在今河南宝丰西南)。
(13)昭:光明,显耀。嗣服:后进,指成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广雅·释诂》:‘服、进,行也。’……《仪礼·特牲·馈食礼》注:‘嗣,主人将为后者。’……是知嗣服即后进也。”
(14)兹:同“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兹、哉古同声通用。”来许:同“后进”。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谢沈书引作‘昭哉来御’是也,……许、御声义同,故通用。……‘昭哉来许’犹上章‘昭哉嗣服’也。”
(15)绳:承。武:足迹。祖武,指祖先的德业。
(16)於(wū):感叹之词。斯:语助词。
(17)祜(hù):福。
(18)不遐: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诗》言遐不者,遐、胡一声之转,犹云胡不也。”
诗歌赏析
《大雅·下武》的篇章结构非常整饬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赞颂太王、王季、文王与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赞颂武王,下二句赞颂成王,第三章赞颂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赞颂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将美先王贺今王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修辞上,此篇特别精于使用顶针辞格,将顶针格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顶针勾连,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顶针勾连,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顶针勾连,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的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结构也相同,可视为准顶针勾连。
《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顶针修辞,但比起《下武》那样精工的格式,不及远矣。而且此篇以顶针格串联的前三章组成的赞颂先王的述旧意群,与同以顶针格(或准顶针格)串联的后三章组成的赞颂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过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维系,有如连环。
这种刻意经营的巧妙结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使读者面对这一表现《大雅》《周颂》中常见的歌颂周先王、今王内容的文本,仍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快感。
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的论断,确实,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决不容低估,有时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读完《下武》,读者可能很快就忘了诗中“哲王”“世德”“配命”“顺德”之类赞颂之词,但对它章法结构的形式美则将记忆犹新。
《下武》学习的反思探讨
《毛诗序》云:“《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郑笺云:“继文者,继文王之业而成之。”陈奂《诗毛氏传疏》补充说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继之,是之谓继文。”
宋代自吕祖谦、朱熹以后,释《下武》另有说法,如严粲《诗缉》、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或以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为下。清代的经学家解此诗,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戴震《诗经补注》、胡承珙《毛诗后笺》等均坚守毛、郑之说,而翁方纲《诗附记》、桂馥《札朴》等则赞同宋儒之说。
按验诗歌文本,毛、郑之说不误,“不尚武”、“以武为下”云云,过于迂远,不可信。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其说出自陆奎勋《陆堂诗学》。
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王,武王也。”郑玄笺:“此三后既没,登遐,精气在天矣。”这就将汉人所理解的祖先之灵的归宿问题,给出清晰的解答:先王死后灵魂升天,与神同在天国。周王室的三位先王灵魂归天,其后代周武王在地上继续统治国家,与祖灵的福佑相匹配,当然只能在周人的都城即镐京(图2-3)。此处郑玄解释三位周王灵魂升天的方式,用的“登遐”这个词,对于今人来说显得比较晦涩。
参考《列子》中所述的黄帝登遐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列子笔下的黄帝形象从兼济天下的理想圣王,到魂游太虚(华胥氏之国)后的顿然开悟得道,生动地呈现出类似萨满出神的情形,以及出神状态下的神幻叙事。具有此种能力的圣王,其实也就相当于人类学所称“巫师王”或“祭司王”。换言之,能够在出神状态下幻游的特异功能者,才是史前社会中所共同推举、崇奉的领袖。他们在生前就是“神明假我身,我为神奔走”的中介者,死后能够充当登假神话的主人公,也是情理之中的。
从墨子到列子,先秦以来的思想者们并没有局限在唯有帝王才可死后升天的政治教条中。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将这种神话希望留给所有天下之人。个人即使在有生之年不得上升至天神世界,也能将此希望留给身后。也许不会有比这个超越死亡的神话更加适合的人生结局了。
认为人死后能够升天而去,不管是较古老的灵魂升天,还是道家所言精神升天,这毕竟是史前和远古时代普遍信仰的生命不死神话的延续。这并不是个人能够凭空生造出来的梦想。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虞夏商周社会的尚武尚勇
《盐铁论·大论》云:“虞、夏以文,殷、周以武,异时各有所施。”这是西汉历史文献中对上古社会的崇尚风气和行为规范代变的概括。社会条件不同,崇尚风气固然有异,但人们中广泛存在的那种自发而重复出现的行为所尚,除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外,还有传承性的一面,况且所谓虞夏商周,社会生活条件并无根本性的差别,当时的政治权衡、社会组织构成的存在,以及经济生产活动等,常直接落实到个人的体魄和才能。换言之,尚武尚勇,“发动而成于文,行决而便于物”,视行止勇武有威仪而为文,其于虞夏商周基本是绳绳相继的。
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一些“圣人”,无不以勇武有为著称。《史记·五帝本纪》有云:“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韩非子·辞过》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荀子·成相》称:“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禹傅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博物志》记禹作辞三章,曰:“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也赞颂体质强壮、行动勇猛。
三代之王,也大多以勇武为美誉。《帝王世纪》谓夏王桀“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甲骨文中每以“武”美称商王,如武唐、武丁、武乙、文武丁等。武唐即成汤,史称其“有功于民,勤力乃事”,革孽有夏而成为商的开国君主。武丁一称“大京武丁”(《屯南》4343),大京亦为高大壮武之意。武丁是商的中兴之主,《商颂》有云:“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截其所”。据说武丁在位59年,生前出入征伐,战绩赫赫,有统驭四方,经略天下之体魄和才能。另一位商王武乙,据说在位35年,生前好田猎,也是勇武过人,《殷本纪》记其“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商代末王帝辛,也是位体格强壮者,《殷本纪》称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帝王世纪》形容他“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至如周人,《周本纪》称周之始祖“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诗·大雅·皇矣》赞文王:“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文王有声》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下武》赞颂武王,言其“下武维周,世有哲王”。至其伐商,能冲锋陷阵,攻入商都,“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
虞夏商周社会的尚武尚勇,反映了人们对于体魄强壮和健康无恙以勇立于社会的追求,表明了一种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尚书·洪范》记武王灭商后,询访殷遗臣箕子,箕子讲述虞舜举夏禹,锡禹大法九章,其中有“飨用五福,威用六极”之言。“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五福六极,道出了上古时代人们对人生生命存在价值的质朴认识和心中所虑,在人们心目中,视长寿、平安健康、有才能、能活得自在而至老无忧是为有福;所顾虑者,是怕凶灾短命夭折,怕大病小疾缠身,怕体质羸弱低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寄系,差不多集中关注于对生的向往和对死的恐惧上,构成了当时人们尚武尚勇的社会心理观念的基点。上古人们追求人生有所作为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性意义。
参考资料:
《夏商社会生活史》,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6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