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笔者往报社投稿,编辑回电:板着脸孔的8处“要”字,像领导作指示,没有读者意识的稿件势必遭到官兵厌弃,失去亲和力和可读性。
编辑的指正引人深思,不禁想起媒体人梁衡的《“要”字牌言论》。文章直击陈弊:“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一‘要’到底,一股强迫命令之气”。当前,“要”字牌新闻还有市场,有的作者张口“必须”闭口“一定要”,一股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腔调,脱离群众,难有共鸣。
翻阅新闻经典名篇和历届新闻奖获奖作品,鲜见“要”字充斥其中。为文之“要”,贵在言之有道理、言之有风骨、言之有味道、言之有情怀。换言之,就是编辑少登“要”字牌新闻,作者多写读者想“要”的新闻。
“要”言不凡,传递为文之新风。敢于讲真话、有独到见解、能针砭时弊、善激浊扬清的言论是报纸的立场所在,是一份报纸的精气神。如果泯灭了思想锐度,精气神便荡然无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闻人既要有一点政治家的高度与哲学家的思维,还要多一些历史学家的深度和杂家的广度,“在你的文章里要有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才经久耐读,韵味悠长。譬如空军报评论员文章《认清形势 把握特点 增强工作实效性》,作者在前 3段娓娓道来,似与读者聊天,不是命令而是对话,不是指导而是引导,行文如行云流水般跃然纸上,拨动心弦,疏通脉络。平等性是新闻传播价值得以实现的最佳途径,文章意在传播观点,却鲜有“要”字,理直且不气粗,引导而不训导,朴素但不浅陋,深刻却不深奥,以辩证视角切入主题,使人如饮甘霖,唇齿留香;如啖橄榄,回味无穷;如饮醍醐,豁然开朗。
“要”言不繁,倡导为文之清风。业界主张读者意识,就是让读者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想“要”的信息。冗长繁杂之“要”惹人生厌;短而无用之“要”让受众敬而远之。简约清新,言必有意。收万里于方寸,写有味道的短文正是读者观念的体现。1946年,被誉为“中央一支笔”的胡乔木发表题为《短些再短些》的文章,提出:“写的愈长看的人愈少”。习主席不足500字的短文《文风体现作风》,引用“懒婆娘的裹脚”和郑板桥的对联论述倡导短风、狠刹长风的必要性,说理透彻清晰,语言生动活泼,引起共鸣。为文新风,既是方法论问题,更是党性修养问题,写短话实话兵话也许不那么系统全面,却开门见山,更易被官兵接受;写真话写管用的话也许不怎么“高大上”,却更易迸发真知灼见。
“要”言不烦,崇尚为文之实风。文风不实,生硬的“要”字牌“材料新闻”势必泛滥,终摆不脱“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窠臼。毛泽东审批一份文稿时,把“毛泽东同志很久以来就教导我们”中的“教导”改为“告诉”,并批示:这类字句缺乏民主气氛,使人看了不顺眼,以后不可再用。“这类字句”与今日之“要”何其相似!如此,“不顺眼”的新闻也就失却宣传效果。当前,“军报记者”等点击率靠前的公众号之所以受网友欢迎,很大程度源于诸美皆备的理趣情趣和人情味,以及实在的文风,值得新闻人借鉴。浮在面上难出精品力作,打破模式化、套路化、说教化僵局,到基层撷取朵朵带着露珠的鲜花和片片脉络清晰的嫩叶,编织成理性花环献给读者,把晦涩难懂的语句翻译成喜闻乐见的大众话,方能写出有血有肉并富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
“要”字牌新闻,概不会短期内杜绝。新闻人不妨少些发号施令,多些平等对话;少些咄咄逼人,多些循循善诱;少些强制灌输,多些以理服人,落笔处力求写好读者想“要”的每一篇,自然行云流水来。
(作者:清风徐来 障风墙)
“要”字牌言论当止?! “要”字牌言论当止?! “要”字牌言论当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