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觉悟即佛陀:我看禅宗思想与教练

觉悟即佛陀:我看禅宗思想与教练

作者: 张梦云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20:16 被阅读94次

    上个月读完《禅宗兴起》这本书,对于其中禅宗思想的阐述,却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产生于一千年前的禅宗的思想内核,与我正在学习和实践的“教练”,竟有许多相通和传承之处。我并未信佛,研究的也不多,只是将其中让我有联想的几处和自己粗浅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大乘佛教信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弘忍为六祖惠能讲《金刚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大彻大悟说:众生的本性原清净,众生的本性不生不灭,众生的本性具足佛性,众生的本性不可动摇,众生的本性包罗万象。”这让我想到教练相信每个人的潜力,相信答案在每个人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

    佛教将“成佛”,达到无上的“正等正觉”作为最高目标。我所学习的教练体系也将成就更好的自己,达到“正知正觉”视为修炼目标。两者的方式不约而同,都是发现和找回自我,“破执”或者说是排除不合理信念,从“无知无觉”的状态到达“正知正觉”的状态。

    “禅宗一贯主张: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叫“即心即佛”。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佛,就得观照自己的内心,因为佛性就在每个人的心中。通往心灵之路,就是通往自由之路。然而前提,却是破除自我。因为要觉悟就得破执,首先要破的恰恰是“我执”。我,是一个人最容易执著也最难以破除的。正是“我”蒙蔽了佛性,破我执才能见真佛。”

    “佛教关心的不是善恶,也不是美丑,而是觉悟与不觉悟,也就是悟与迷。因为佛的本义就是觉悟,佛陀则是觉悟了的人。相反,不觉悟,未能觉悟,不肯觉悟,那就是众生。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佛与众生,不但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只有一念之差。迷,还是悟。既然只有一念之差,顿悟便完全可能。”

    原来,教练中提倡我们修炼到有知有觉的状态,获得“顿悟”的智慧,在佛教中便是与他人有了“众生”与“佛陀”之别。

    那么,如何认知自我,有所觉悟呢?在教练的对话中,教练会通过向被教练者提问来去了解真实发生的现实,带着不带评判和朴素的好奇和对方一起发现盲点。而禅宗主张顿悟求于生活实践,即大自然。所谓“茶禅一味”,实际上,“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并不完全是顺其自然,更重要的是发现自我。的确,然在汉语中,原本就有“自然而然”的意思、与神宗主张的“觉悟不假外求”高度一致。因此在禅宗这里,自然界最佛性,也最接近无上正等正觉,正所调“青青翠,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教练对话中很重要的环节是通过提问来“发现”和“反馈”,让被教练者走入自己的盲点,进而让被教练者去“选择”和“行动”,发现的关键是抓住对方信念和价值观的外化表达,时常伴随着情绪的按钮。发现后需要教练真实的反馈,有时需要“讲真话戳下去”的勇气,对方发现了,看到了,获得觉知和改变的晓喻。这,很像禅宗顿悟时所需要的“机锋”。

    当头一棒。不雷劈,不开窍。于是便有了机锋。机锋也是禅宗特有的。机,是机缘,也是机警,还是机要,锋当然就是锋利。也就是说,利用机缘巧合,借助含有机要秘诀的语言,或一言不发的动作,或超常规的手段。棒喝,一举刺破点燃所以也叫“禅机”。

    这里有个关于“机锋”与“顿悟”的故事:

    ”马祖道一刚开始学佛时,也是坐禅的,于是,南岳怀让便去禅房看他。

    怀让问:年轻人,你在这里坐禅,究竟图什么?

    道一说:成佛。

    南岳怀让便找了块砖头,在墙上磨。

    道一问:和尚磨砖干什么?

    怀让说:做镜子。

    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

    怀让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道一问:那要怎么样?

    怀让说:牛车不动,该打车,还是打牛?

    道一答不上来。

    怀让说:你自己好好想想,到底是要学坐禅,还是要学做佛?如果学禅,禅非坐卧;如果学佛,佛无定相。像你这样整天坐禅,这不是学佛,是杀佛。

    马祖道一如醍醐灌顶,顿悟。”

    像不像我们的“A-ha moment”?

    这让我想到最近的一个发现,学教练的技法,不如去修炼教练的状态。活出教练,活出自己。

    这一点,六组惠能也说过: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觉悟即佛陀:我看禅宗思想与教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jz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