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玉要外出打工去了,儿子只能交由父母带。
临别时,八岁的小人儿泪眼婆娑,抱着妈妈不松手。
当妈的心里又能好受到哪去,撇下孩子,那还不等于剜了她的心。
没办法,只能狠下心,任凭孩子哭喊“妈妈”,也不能回头。
生存面前,亲情变成让人撕心裂肺的一道坎。
孩子一天天大了,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不能总是依靠家里,得找点事做,给自己和孩子一个保障。
亲戚给介绍了一份工作,不管怎么样先有个开始。
兜兜转转,采玉的人生,最终又回到了原点。
十八岁的采玉,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
那时的农村,女孩子考不上学,就跟着村里人出去打两年工。
等到了婚嫁的年纪,回到老家,找个适龄的小伙子嫁了,过上可能不会太富裕,但是会稳妥一生的日子。
可是,这样代际相传的宿命显然满足不了采玉的野心。
她要去城市闯荡一番,见见世面。
经亲戚介绍,采玉进了一家礼品店打工。
城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而那时的农村,土路平房,方圆百难见一辆私家车,一座小洋楼。
采玉从一个土色单调的世界,一步跨进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城市的繁华、丰富、新鲜、深深地吸引着她。
休息时,她跟小姐妹一起出入时装店,化妆品店,餐厅,超市,商场,各种游乐场所,这些在那时农村老家还是很少见的新鲜事物。
进进出出礼品店的那些人,形形色色,不断刷新一个涉世未深姑娘的认知疆界。
几年后,采玉到了女大当嫁的年纪。
那时的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嫁风:一双有神的大眼睛,个子高挑,脾气好,又学会穿衣打扮,人越来越漂亮。
而且她家里人在村里口碑很好,老实本分,本村有好几户人家都看中了采玉,让人上门说亲。
都是在外闯荡的好青年,可惜却入不了采玉的法眼,没一个她看中的。
有人猜测,她莫不是在外谈对象了?
当然,她不说,谁能猜透呢。
就在人们猜来猜去的时候,采玉“出嫁”了,在一个街上还不见人影的早上。
现场只有她家里人,据说婚鞋嫁衣都是借来的。
很快,她生下了一个男孩。
喝喜酒回来人说,采玉住上楼房了,房子宽敞明亮,窗明几净,家里还雇着保姆,城里人啊。
那时候,进了城,住高楼,就是飞黄腾达的标签。
可奇怪的是,平时只见采玉带孩子回来,不见她丈夫。
平时还说得过去,可能是忙,没时间。
但过年也不见人影啊,年后,出嫁的闺女都要拉家带口家回娘家。
这一年之中最紧要的时候,也不见采玉口中孩子爸爸。
一年年,人不见,谣言起。
后来,终于有人碰到采玉的“丈夫”,说年纪看着很大,很老气,起码比采玉大十几岁,怕不是给人家当了小的。
真真假假谁也说不准。
直到,有一天,采玉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再也不提她的“丈夫”。
这时,事情的来龙去脉才明朗起来。
采玉在礼品店打工时,认识了那个男人,他常来店里买东西。一来二去,俩人就认识了。
男人做小生意,有点小钱,老婆孩子都留在老家。
这样的男人寂寞又自由,最容易放飞。
小姑娘呢,对这种已婚、有多年社会经验的男人的甜言蜜语难以招架,更何况采玉心里想的就是找个有钱人,好留在城市。
说白了,当时两人也是各取所需。
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心气那么高,一心向往好生活,自己不去挣,想通过嫁人来实现。
那也去找个正儿八经的人,干嘛非得找个有家有室的,最后自己成了见不得人的。
这样的路前方注定是死路。
果然,几年后,双方走到末路,情人变仇人,采玉带着孩子回来了。
然后,大病一场,差幸而家人的不离不弃,才保住性命。
在家人的守护下,采玉慢慢休养过来,日子还要继续,更何况还要养儿子。
一个单身母亲,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年龄优势。
打过几份工,都挣不了多少钱。最后,还要父母接济,孩子也要父母养。
谈了几段感情,其中一段闹得动静还很大,给她带来很大的伤害。
一朝踩渣男,处处遇渣男。
这样的命运,在当年她向别人大谈她一个月花多少钱雇保姆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吧!
一个人想要过好日子,永远也不要想走捷径,捷径往往是一条洒着金粉的崎路。
要自己挣,再苦,再累,心里踏实。
如今,采玉重又踏上十八岁时的路,但愿这次她能够自己闯出自立自强的路。
再插播一下,当年她看不上眼的青年们如今都在城里买房买车,成家立业,红红火火。
如果采玉见过这段话: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她会不会想,她付出的代价也太昂贵了:自己的一生,父母晚年的幸福,还有一个孩子无辜的人生。
年轻的姑娘们,生活自己挣,捷径太危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