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作家水木然的书,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无论你发出去什么东西,最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无论你伤害谁,最后都会伤害到你自己;如果你要想得到什么,就先让别人得到,这就是所谓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段话触动了我的心,由此也想起了一直隽刻在脑海里的一句话,是美国的戴尔·卡耐基说的——“批评就像家鸽,它总是会飞回家里。”两人说的都是同一层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什么会有这个感想呢?是因为昨天在工作中发生了一件事情,办公室一名女同志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及时告诉要参加市里面某个会议的支队领导,会议时间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名领导大老远跑到市里面,进入会场一看就他一个人,气吁吁地回来告诉了我。我和这名女同事进行了交流,脸带笑容态度和蔼告诫之,也算是一种批评吧。讲了大约10分钟左右,讲完后没有多久,女同志从办公室出去了。
当天下午下班,我到高速交警支队院子里取我的车(本单位院子因为培训会,被外来车子挤占得满满当当),看到该名女同志穿着训练服,正在高速交警院子内的训练器械上挥汗如雨运动着呢!这令我很惊奇,走上前笑嘻嘻问:“很少看到你这个时候运动,经常运动的人就是不一样,身材保持的很好!”女同事回应我:“心里面压力比较大,通过运动减减压。”我一下子联想到,是不是我的委婉批评让她感到压力了?内心便有了那么一丢丢异样的情绪。
回家的路上,我回顾了之前与该名女同志交谈的过程,总体认为自己是没什么言语态度方面的失误:态度上春风化雨,言语上也尽量选用柔和的词句,脸上一直挂着浅浅的笑意,如果这样还让她感觉到难受和压力,那以后“批评”这个管理工具也就没法用了。女人一般情绪更敏感些,年龄相对而言也比较轻,她们这个年代的成长环境包括所接触到的社会风潮,使其在观念方面与我们老一辈人存在较大鸿沟。最大的观念差别,可能就在“对待批评的接受度”上,年轻一辈更受不得太多批评。
结合水木然和戴尔·卡耐基说过的话,我想自己以后还是尽量少批评人吧!批评也是负面情绪表达的一种。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由于人天生的自重和安全感心理,没有谁愿意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排除生活的智者之外,大多数受到批评的普通人,都会将之视为一种对自己的攻击,而本能地产生防御心理。依据对等的心理原则,批评从哪个地方来,就会回到哪个地方去。真正的生活智者会对每次针对自己的批评深入检视,以此作为改进的良机,当然这是极少数的。
回顾我这一两年的时间,受到的批评还是挺多的,超过了之前一二十年的总和。我会对这些批评进行详细检视,有一部分合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合理。刚开始的一年多内心常感到愤愤不平,甚至怒火中烧,到了快要爆发的边缘。为了抚平这股怒火,大量阅读心理学书籍,每天到网上浏览为人处事的种种资讯,用名人名言来提升自己的精气神,反复地学习、咀嚼和消化,今年以来心态慢慢平和下来了。从阅读《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开始,慢慢懂得了“他人的归他人,自己的归自己”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别人的言行是别人的课题,我的言行是我的课题,每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别人想说什么,让别人说去,关我什么事!”
因为最近这一两年的经历,也让自己很警醒——千万不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无论是与人交往也好,还是做管理工作也罢,尽量提供积极正面的情绪,也就是俗称的“输出正能量”;负面的东西包括批评在内,尽量少流露出来。实在不得已而为之,轻描淡写地讲几句就可以了,尤其是办公室的同志,每个人的领悟力都不差,而“响鼓”是不用重“锤”敲的。
前人曾经说过很多人生的经验之谈,比如说“心中有佛,手中有刀”,又说“小人畏威不畏德”,假如完全不去批评人的话,好像也与现实社会生活不太相符,毕竟必要的管理手段还是要有的,否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岂不是要乱套了?这里肯定还涉及一些管理的具体方法艺术问题,在今天这篇文章里面就不多谈了。
讯飞语音输入70分钟,全文160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