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大学生活
来到了孤独的地方——转专业一年后

来到了孤独的地方——转专业一年后

作者: 寥寥Alison | 来源:发表于2017-06-22 13:20 被阅读483次

    来到了孤独的地方

    ——转专业一年后

    文/草幽

    忙着准备考试的时候偶然打开了贴吧,发现3月份被一个叫做“【2016】:给一年后的你自己”的帖子艾特了一下,还没点进去就被回忆击中,心脏皱缩。

    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是在高中毕业之后,帖子的主人在开头写着:“还是跟上一帖一样,觉得还是有意义的。于是打算继续下去。你想问一年后的自己一些什么吗?想对现在的自己或者一年后的自己说些什么吗?把想问的问题和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吧。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将艾特你来到本贴,回顾一年前的自己。”

    实际上初中毕业时自己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写一封长长的信,夹在已经用完的日记本里,定下高中毕业时才可以打开。不管是高中毕业时拆信之前,一年前点开被艾特的帖子之前,还是现在点开这条被艾特的帖子之前,我都会被回忆击中,心脏皱缩,不用说这种感觉就是心虚。如果辜负别人,自责的情绪或许不会持续很久,但是如果辜负了自己,那种想要弥补又无可奈何的感觉,随时随地都可以唤回。

    果然第一个问题与转专业有关:转专业成功了吗。上课累吗。学分绩怎么样。和那个人是什么关系。有没有那种新交的可以让你没有顾忌的朋友。

    标点全都是句号,是因为彼时一无所有而心境很平和吗?还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想并不乐观呢?我已经很难回想起那个时候的心情,以下就聊作答复吧。

    副标题是“转专业一年后”,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问:你后悔过自己的决定吗?

    我当然不后悔,但是这个回答过于简单而模糊,而我真正想说的是,转专业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但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正确的——这个回答或许看起来更加矛盾,可却更接近我要表达的意思。

    之所以说是错误,是因为这一年以来,转专业的劣势让我在学习上走了很多弯路。当一个人以强力试图改变自己的现状的时候,某一条路就会从草丛里凸现出来,而与此同时,其他的路便渐渐隐去了。

    从政治学转到中文系,跨度其实不大,但是终归是少了那一年。

    首先,任何专业的课程顺序都是由学校精心安排的,转专业则意味着对原有课程顺序的打乱,必须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修完原来三年的课程。我选择了先修大二的课程,一方面是因为大二的课程以文学史课程为主,与大一的作品选课程衔接关系不大,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如何融入新的班级。但也有需要大一基础的课程,比如现代语言、古代汉语,修这些课就有一定难度。咨询过老师,我还是打算坚持修这些课,一边上课一边把需要的基础补上,最后还是拿到了满意的成绩。或许没必要这么勉强自己,但是我不知道大三会有多忙,只能尽早为了将来腾时间。我以为,在掌握足够的信息和了解自己能力的前提下,适当变通也不是不可以。勉强还是挑战,忙碌还是充实,中间只有一条线的距离。

    其次,新与旧的断裂,让我不得不建立新的学习环境。这里说的学习环境,包括熟悉的老师、可以讨论交流的同学和学习的模式。起初到来时我那盲目的自信——我冲进一大群不认识的人中学习,或许陌生,但这不影响我提高自己的修养、展示自己的力量——就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被磨掉了,我发现在一片片已然扎根四方的小树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那么难。简单的信息源会减少很多胡思乱想,让努力变得更纯粹一些,但也容易让努力变成徒劳——转专业半年以后的我才渐渐明白这一点,但也因此很幸运地在第二个学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络。

    最后想谈的还是努力策略。换了专业也换了校区,因此原来的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也不得不放下;我的生活里只剩下学习,因此往往沉浸其中,用全力去尝试自己的可能和极限。但是,真正的努力姿态不应该是这样的。上乒乓球课时和搭档练习发球强攻,我苦于每次想要打一个酷酷的强有力的回击时往往就会失败,而轻轻一击虽然能完成整个过程,却显得弱了一些。老师说:“乒乓球没有用全力打的,即使是杀球也要做好接下一拍的准备。”换句话说,输得起的人,才能赢。如果一直沉浸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没有主心骨,那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脆弱的,因为那些干劲并不来源于自己。但如果一开始就立足于过自己的生活,和过去的自己比较而不是执着于一时的得失,才能一直心满意足地跑下去。

    好像说了很多前后矛盾的话。其实没有绝对的错误,如果能在一大堆信息中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那条线索,巧妙地化解难题,所有的遗憾都有转机,所以就有了后面半句话——但是追求自己的喜欢的事情是正确的。

    李亚伟在他的经典之作《中文系》中把中文系比作“一条撒满钩饵的大河”,“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诗里对中文系老师的描述或许还适用于现在,但是中文系学生却不再是什么鱼儿虾儿了。他们有的爬上岸,进化成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各种不同的物种,有些像动物进化图;即使是仍然待在水里的,也各有习性,甚至完全看不出来有什么类属关系。

    大学刚入学是大家一起搬到了一个社区,于是在逐渐了解的过程中一边在社区里扎根发芽,社区也把它的藤蔓缠绕在每个人身上,借此不知不觉壮大;转专业则是把那些纠缠的藤蔓一点点解开,然后把自己连根拔起,迁去另一片气候全然不同的土地。这个过程太迅速太强硬,以至于等你到了目的地才发现自己是那么鲁莽暴力,以至于身上还零散地缠绕着一些直接挣断的藤蔓,而脚下的创口则告诉你,你告别的那片土地里也留下了你不经意间拔断的根茎。新的家园也是一个功能健全的社区,但没有一处空地与你的形状契合,你只能就近暂且安顿下来,然后用漫长的时间去愈合自己的伤口,无言地接受那些与你异质却能维持生命的土壤、水、空气还有阳光。

    转专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在经历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换了专业和校区后,也曾经尝试过就近建立一段稳定的关系,尝试过把自己和某个群体联接起来,尝试过融入某个团体,却每每在高峰体验过后陷入对方才所经历的一切的疑惑中,这种心情往往以对自我的怀疑收场。但是,在经历过没能与某些人深入交往的遗憾和无法融入任何一个圈子的挫败感之后,我想说的是,不要强行融入任何一个不适合你的圈子——强行把自己嵌入一块空地,必定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和扭曲。你没能被一个圈子接纳,或者没能融入一个圈子,并不意味着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而是因为你从来就不属于那个圈子。或许一些光鲜的表面会让你产生向往,但是时间会慢慢让你看到一些真实的内里。

    老实说,有人理解是件很幸运的事,但没必要强求他人的理解。佩索阿说,世上有智力的苦刑,一如世上有身体和欲望。而另一些苦刑,包含苦刑本身的妖娆诱人。寻求不了解自己的人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妄想,而苛求好朋友的理解其实也是一种互相折磨。

    让我庆幸的是,我曾经以为在某种程度上剥离了的旧的朋友们,在一次次的重聚中,变成了家人一般的存在,也成为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后盾和港湾。所有的迟疑、挫败和慌张,都在他们的鼓励下迎刃而解,无形之间,没有一次告别让我失去什么,反而让我变成了更完整的自己。

    Gnash有一首我很喜欢的歌名叫《Belong》,在这里节选一些歌词送给那些曾经托起我翅膀的、风一样的家人们吧:

    Feel misunderstood

    Never had my voice heard

    I was alone when I was a child

    Honestly I feel like everybody’s feeling kind of lost

    And everybody knows it but nobody takes the time to talk

    Don’t you know that you could be the light in somebody else’s life

    All you gotta go is smile and say more than goodbye

    We could really fit in with the popular ones

    And even all my friends were always sorta dodging me something

    But they all went straight to hating me to showing me love

    So I got for more than one I’m prepared

    To feeling like nobody’s even there

    But now I’ve got your attention

    I think it’s time I mention

    That if love is where I stay

    I know I will find my way

    Because I’ve always been a kid tryna find where I belong

    (深感不被理解

    从没人听见我的呐喊

    我曾是个孤独的小孩

    老实说,我感觉每个人都有点迷惘

    尽管都知道,却没人愿意谈论此事

    你们不知道可以成为别人生命中的一束光吗

    只需投以微笑,说点什么,而不仅仅是再见

    我从不跟那些大众宠儿合得来

    即使我所有的朋友都不很常见我

    但他们都会直接向我表达爱

    我得到了更多

    先以为甚至没人在那儿

    但如今我已经得到你们的关心

    因为如果爱就在我身边

    我就能找到我的路

    因为我一直都是个竭力寻求归属的小孩啊)

    你们总是在那里微笑着倾听,没有偏见,没有指责,无私地信任我,支持我,这一切指向的都是我,而不是表象的东西。你们都是我感谢和敬佩的人。

    我所希望的,便是即使我们不在一起,也能以彼此的闪耀遥遥地相映着。

    其实最有意思的还是看到了两个不同专业群体的差别——从这个群体来到了另一个群体却从未融入,因此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的我,惊讶于最大程度的相似和最大程度的龃龉竟然能存在于同一对关系之中。很多事情都不是我所想象的样子,不是亲眼见到的样子,也不是亲身经历的样子。

    根据规则预判结果吗?人性没有规则。眼见为实吗?事实可以伪造。实践出真知吗?人所感受的一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态度。

    正如我前文把转专业比作植物移栽的例子,转专业不仅仅是专业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还有你所接触到的一切,你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最重要的是,你被迫成长。如果说大学选专业还会参考很多人的意见,还算是综合意见的结果的话,转专业则是第一次由自己发起的(尽管也会参考别人的经验)、主动改变自己生活的一个大决定。除了学习上的阻力和人际关系的转折——每个转专业er的共同经历——你还会不知不觉地开启一些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事,或者结束一些早该结束的状态。

    一年前我说过,如果让我重来一次,我还是会在选专业时选择政治学,然后大二转专业到中文系(这也是在很多转专业er在转专业周年回顾时所宣称的)。那时的理由,不是因为已经拿到转专业许可的信口开河,不是因为这样给我带来了两重的关系网络,也不是因为这样可以学到两个专业的内容,而是因为大一在政治学专业的学习确实影响了我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大一时遇到的那些我欣赏、珍视的朋友,是大一时经历的一些转折对自我的校正。现在看来,一年前为重来一次所列的那些理由,出发点都只不过是对得失的计较而已。

    而到了一年后的现在,如果让我重来一次,我还会做这样的决定吗?很难说会,也很难说不会。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是由于我已然清楚了转专业后真正的利弊得失,而是因为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判断对与不对、该与不该,而是学会去拥抱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神奇女侠》的一句台词对我的触动很大:“重要的不是值不值得,而是你相信什么。”我的答案大致如此。

    或许不同的人也会有别的答案吧。但不管答案是什么,只要有自己的想法,怎样都好。还有一些人,或许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就这样庸庸碌碌地“选择”了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来到了孤独的地方——转专业一年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tf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