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
融入与归隐——再读《刀锋》

融入与归隐——再读《刀锋》

作者: 何良hlrdyl | 来源:发表于2021-09-19 14:44 被阅读0次

    融入与归隐
    ——再读《刀锋》

                          【深圳】何良】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姆塞特•毛姆,是世界文学界公认的故事大师。他的《刀锋》也是文学界众所周知的经典小说,实为必读书。

    一、再读《刀锋》

    我读《刀锋》,时间不算早,约2005年,但十几年来,每隔几年我便读《刀锋》。

    《刀锋》的情节并不复杂,也没有多少缠绵悱恻动人心弦的故事,但读《刀锋》就是我的一种喜欢,也是我的一种享受,也许更多的还是毛姆的故事叙述方式,当然也许因为拉里的特立独行.....《刀锋》,也不过是说一个简单的故事:拉里退役后“发神经“的不吃人间烟火,抛下未婚妻周游世界,寻求什么“上帝究竟是否存在?人生的意义何在?甚至自己死了是否还有灵魂存在等等”、所谓“人生真谛“等哲学命题......

    我有个怪癖:酷爱的名家及其经典著作,我会不惜代价收藏版本,尤其是各种译本。国内《刀锋》译本,我拥有不下于十几个版本,这些年来,我读过周熙良、姊佩、林步升和韦清教授等几个版本。最早比较崇拜周熙良,因为之前看过他的译本《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所以先选看他的版本,觉得周老先生的版本文字洗练、修辞手法规范、叙事方式传统,乃大家之译。但他的译本白话文味道较浓,很多地方的表述有点艰涩费解,有时一句简单的话却喜欢绕着说,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吧,周老先生的译本在语言上还是缺乏时代的特色,但所有这些都不影响周老先生这个版本的地位,它不失为《刀锋》的经典中文译本。看了姊佩、林步升和韦清琦的译本,感觉都很不错,各有千秋。我外语水平不行,不知道翻译的奥妙。但所有翻译,我以为与研究撰写科学论文一样,起码是站在前人的高度来研究,所以,唯有极少独具个性的翻译家完全不看前人译本而一味自译新版的,除非他对其人其书情有独钟、熟如手足。

    看来读过的这么些《刀锋》译本,我最喜欢的还是姊佩的版本。姊版《刀锋》,故事叙述语气亲切、娓娓道来,让人自然融入情景;语言表述灵光平实、精彩纷呈,犹如行云流水;文字高贵,美感十足。看这种译本,你有自然而然身临其境的感觉,一页、一节、一章读下去,你看看:拉里赴埃略特之约,毛姆对埃略特的“天下无敌”的全方位描写,故事叙述简直让你忍俊不禁、叙事方法让你五体投地……似乎时光不流一切稍无声息,只有书里的拉里与伊莎贝尔的缠绵悱恻、爱恨情仇……让我宁静地从白石洲炎热的正午读到侨城的夕照盖地,一本书很快阅读近三分之一,时间就这样悄悄的过去了......

    2017年看姊版《刀锋》,今又重读,依然心有灵犀,爱不释手。美籍华人、南京师大老师林林博士问我这个译本怎么个好?我没有专门进行过译本研究,不敢造次,但我还是冲口而出:这个译本逻辑严谨、语言纯洁、叙述平实、文字高雅、译风清朗,读来顺畅开怀、心旷神怡。

    当然,近年来《刀锋》译本颇多,还有很多译本有待欣赏,如青年翻译家韦清琦的译本也很不错,译风纯正,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故事叙述风格别有风情,文学语言紧接“地气”,读来也另有一番感受,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二、融入与归隐

    近日,第五次读《刀锋》。这一次再读的是姊佩的译本,比较喜欢这个版本的文艺味儿。

    读《刀锋》,什么时候都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命题。与其说是主人公拉里领悟了人生真谛,不如说是作者毛姆经过接受印度神师“静思”对话后的领悟。人生悟道之艰辛,犹如跨越刀锋。若救赎之路,必经刀锋之山。那么人生之路是否在寻找一种有代价的救赎?人生的意义何在?如若刀山上的求索者,真的找到了人生真谛。那么,又该如何看待山下的世俗?该如何看待山下的芸芸众生?

    这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命题。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是包括在苦难中追寻人生的意义吗?世俗人生的原罪与邪恶需要人类自己救赎吗?

    人生的真谛,实际上还是一切都归于自然。一切存在皆为合理与自然。于是,世俗的生活才是合理智的。拉里顿悟后决意融入真正的芸芸众生之间,不说教地归隐于世俗的自然与现实之中。

    这种顿悟,实际也还是离不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性的真正归宿在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超越刀锋,无非是道法自然的一种救赎,最终还是归隐或融入世俗的问题。

    那么,既然领悟了回归自然、融入世俗的人生真义,为什么还要纠缠于物欲横流的世俗之中?难道拉里还是无法挣脱世俗自然的原罪或邪恶?拉里又还是回到了天地人的道法自然之循环往复中,也许,这也是一种灵魂叩问与救赎?

    融入是一种悟道而救赎,而归隐呢?归隐则是一种悟道而逃避?至少是一种逃避世俗的救赎。好在这种归隐并非逃遁于世俗之外,而是消失在茫茫的世俗人海之中。

    在毛姆的笔下,《刀锋》主人公拉里的最终结果,似是归隐,又似是融入,他刻意将拉里的游历放置在东西方文化的西欧、希腊和印度等源头交融点上,最终的拉里虽然在印度取得“真义”,即使获得了“真义“,拉里还是回到前未婚妻伊莎贝尔的身边,尽管这时的伊莎贝尔已从贵妇逐渐潦倒,但拉里也不是吃素的,他居然爱上了那个曾经腼腆可爱、美丽活泼、但已沦为妓女的索菲,伊莎贝拉虽然已为人妇,然岂能让拉里与妓女结婚,于是她设计了一个宴请,让嗜酒贪杯的索菲在她家喝醉了酒,然后让索菲在拉里索菲婚礼前三天失踪……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计谋哦,伊莎贝尔又一次成功了。

    那么,拉里怎么办?在“融入与归隐”面前,毛姆选择了他开宗明义的“许诺”:"书的结局既不是饮恨而死,也不是如愿成亲”,于是,狡猾的毛姆,居然让可怜的拉里,永远地消隐于茫茫人海之中......

    当然,这也许正是大师毛姆的高明之处,他最终所要表达的文学隐喻也许就在这里.......

    (2021-9-1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融入与归隐——再读《刀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tp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