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素素
【读书】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遇见未知的自己》当我把这本书拿回家时,坐在一旁的家人问,这是一本什么书?什么是身心灵?我说这是一本教会你如何与自己的身体连结,感受并且接纳自己的情绪,觉察并且检视自己的思想,进而打破小我所有虚假,回归“真我”的书。
书中以一位都市白领阶级的女性为主角,经由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在世界,进而发现我们大多数的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所以,难怪我们无法获得我们想要的人生。随着女主角生活上的起伏和冲击,很多人生的课题和智慧也随之展开。
也许我们平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干什么,活得没意思,或者说每天活得很累”。
我们到底要想要追求什么?为什么感受不到快乐?真正快乐的人为什么那么少呢?
书中告诉我们: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得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既然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那如何才能获得喜悦呢?书中以若菱经历种种生活境遇后,思想的变化,情绪的臣服,自我认同的觉知,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内心的喜悦、爱、和平。
一、身体——联结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书中通过一个婴儿诞生的鲜活示例,讲述了在经历巨大的创伤和恐吓下,与提供自己身体能量的源头分离,一开始觉得很迷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饿了居然或得不到东西吃,因为原本以为和这个世界是一体的。然而在现实的冲击下,我们产生了幻觉,误认为和自己的身体与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为了寻找自我感,需要更多的抓取、获得,好证明自己的存在。
就这样,“原来身体就这样让我们与真我分开的”。
那怎样找回与身体的联结呢?
书中告诉我们:“基本上,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你与身体重新连结,所以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时的心态和状况。所以无论是跑步、快走、游泳、太极拳、气功、瑜伽,只要你能够专心地观照自己的身体,这些运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而其中,与身体对话、连结的最佳方式其实就是静坐冥想。
方法之一:瑜伽
瑜伽和其它运动很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腹式呼吸法了。缓慢有意识地用腹肌呼吸,把手放在腹部,可以感觉到腹部的运动,集中意识,手中能量可传达到腹部。从而达到用呼吸来和你的身体沟通的目的。
方法之二:饮食
『怎么吃』比『吃什么』来得重要,比如食物的比例、吃饭的时间、烹饪方法、吃的方法等都很重要。
方法之三:健走
锻链双腿肌肉是预防体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大的运动。健走时,要配合缓而深的呼吸、摆动你的双臂、大跨步地快速前进,更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放空自己的脑袋,专心把注意力放在我的双脚上,这样就是一种步行襌的冥想。
方法之四:时时感知自己的身体。比如上班时,留意你的坐姿是否舒服、正确;感知你的肌肉的哪个部位是否有紧缩感,放更多的觉知在身体的部位上。
我们虽然讲『突破身体的障碍』,身体却是我们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所以才要倾听身体的讯息、跟身体连结。而为了把这条道路修直、修正,我们必须要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那一辆马车也需要好好维护一样,不然有一天寸步难行的时候,讲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
正如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所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健康的体魄,再加上积极、乐观的心态,天塌下来也不再可怕。所以,我们好好倾听身体的讯息,放更多的觉知在身体的部位上,不要年轻的时候拿命挣钱,老了拿钱换命。
二、情绪——臣服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路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就像生活中经常吵架的夫妻一样,我们细胞周边的感受器已经适应了这个需求,所以如果你很久不吵架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发脾气,满足吵架的胃口。
那么我们能超越自己的情绪吗?能减少痛苦吗?会因此而成长吗?
书中指出:受苦有两种,一种是“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受苦,就是任随潜意识的操控而受苦,同时在抱怨、抗拒那个痛苦。这样的受苦不能让你成长。”“另外一种受苦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感觉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经历它。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唯有带着爱的觉知之光,才能消融他们。”
所以破解情绪障碍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就像若凌的丈夫出轨一样,从一开始情绪的愤怒,行动的抗拒,到后面无意识的称呼他丈夫为“前夫”。当她开始一步步接纳丈夫“出轨”事实,开始臣服于当下无法改变的事实,从内心开始检视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他的丈夫也像受到了感应一样,开始承认自己的错误,希望两个人能重新开始。
三、思想——检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挑剔很多东西,吃的、穿的、用的、还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可是我们却从来不挑剔自己脑袋里面的思想。它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
“接受了这么多的应该和理想,我们于是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思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
就像有人告诉我,逛街刷卡消费、大吃大喝可以破除心中不良的情绪一样,我相信了,一度也认为这样可以缓解我那崩溃的心情。但事实上,并不是消费的快感让我变得开心起来,而是我经过了换位思考,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检视后,发现自己的不足,才慢慢舒缓了不良的情绪。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随时关照自己的思想,挑战自己的“信念”,检验他们的合理性,没有任何外在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艾比克泰德曾经说过,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这句话,启发了爱利斯的ABC情感模型,它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我们经历了一个事件(A),接着去理解它(B),本着这种理解感受到一种情绪(C)。我们可以通过对事件(A)的想法或意见(B)而改变我们的情绪。
比如,有一次我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婆婆一脸的不高兴(A),我首先想到的是,是不是因为我的原因让她有什么不满(B),所以我很快变得很烦躁,整个晚餐都是在不愉快的气氛中度过的(C)。但是如果,我换一种想法,想的是她是不是心情不好,或者身体不舒服而导致脸色不好(B),那么结果可能就是我会问候她一句,说不定整个家庭氛围就会变得好起来(C)。后来,我问了老公,才知道婆婆为什么脸色不好,他说前两天因为一些事情说了他的妈妈,突然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潜意识思想在作怪。后来,我慢慢学会了去检视自己的思想,把它们放在理想的阳光下,看看它们是否合理。
曾经患过抑郁症的哲学家朱尔斯·埃文斯说过,引发他的社交恐惧症和抑郁症的不是心理分析所说的受到压抑的性本能,也不是精神病学所说的只能用药物纠正的神经絮乱,而是信念,是一种有毒的信念和思维习惯使他痛苦,使他迷茫。这些有毒的信念才是痛苦的核心。后来他通过自我认知疗法,自我省察后转向了更加合理的信念,才逐渐走出了抑郁,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四、身份认同——觉察
“大部分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开始于青少年期,发型、朋友、跟不跟得上流行,是自我认同的一个标竿。现在的孩子,可能还加上手机、名牌服饰,自我感觉就不同了。然后我们出校门以后,自我的认同就变成了你的工作,你开的车、你住的房子、你的配偶、你的孩子等。” 我们很少去思考如何从内在汲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认同和肯定。愈向外抓取,我们就离我们的中心,也就是“真我”愈来愈远了。
如何突破这些各种的身份认同,找到真我呢?书中告诉我们必须要建立觉察的能力。
“觉知是破除身份认同的第一步。要你放下身份认同是很难的,『看见』是第一步——先要看到你自己认同于某样东西,也许你没办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你能彻底了解到你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是属于你的,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
就像司机开车一样,认同这条路是“我的”,互相抢着过,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交通事故。如果能觉知认同这条路是“我的”是不正确的,是不属于自己的,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事故和意外发生了。
也许是生活的繁琐、工作的无趣、情绪的烦躁,再加上思想的堕落,早已忘记了问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很庆幸能读到“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该如何慢慢去联结自己的身体,去臣服自己的情绪,去检视自己不合理的思想,慢慢回归到“真我”中去。
让我们时刻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