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
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
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着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牙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
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
为药无效,况非此者。
设腹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陆羽的《茶经》,习茶的人都会读的一本书。
从古至今,它的版本也很多,不过,无论版本如何变动,它的内容大致都分为三卷、十个部分,分别为,卷上: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中:四之器;卷下: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之源,主要讲的是茶树的产地、适宜生长的环境、茶在历史中其他的称呼、茶的功效,以及茶叶在采、制等环节不得法对人身体的危害,等等。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在城市附近的茶园,一排排齐腰高的茶树如同庄稼一样整整齐齐的排列着, 很难想象生在烂石上的茶树会是怎样一番景色?“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又是怎样的?
白鸡冠(武夷山名丛)
这是武夷山桐木地区的茶树,典型的“生在烂石”之上。桐木村的江墩、庙湾、麻粟等几个自然村的茶树星星点点的生长在海拔700~1200米左右的山体下部,这些区域气温比平地低,夏季凉快、冬季无严寒、日夜温差小特别适合茶树生长。
茶树喜湿怕涝,土壤中若长期积水,通透性会变差,茶树根系会缺氧、烂根,山谷石隙不仅排水性能好,又因为山石的风化和雨水的冲刷聚集着富含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土壤,所以生长在烂石上的茶树品质是非常好的,制作出的茶叶,不仅香更清扬,茶汤的甜润度、生津时间、耐冲泡程度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茶。
种植在茶山上的茶树,因为和其他树木共生,所以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透过高大的书木,星星点点的洒落在茶树上,这种似碎片一样的光,被称为漫射光。漫射光让茶树恰到好处的接受光合作用,非常有利于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增加。
当日照非常充足的时候,芽色呈现出紫色,这时候,茶叶中的花青素含量就会很高。
陆羽所生活的时代,皆制绿茶。花青素高,茶青的苦涩程度和收敛性高,制作出的绿茶滋味也比绿芽更为浓郁。
山有常受日光照射的一面,也当然会有照不到阳光的斜坡和深处。
茶性寒凉,加之唐朝皆做不发酵的绿茶,所以用生长在背阴面山坡上的茶青制作的茶自然性质凝滞,喝了会令体质弱的人腹中结块。
我们现在喝茶和古时候的人不同,首先除了茶山上很少有茶园有背阴的一面,其次现在所做的茶类非常丰富有发酵类的、有焙火的,绿茶的制作工艺也和唐朝不同,所以“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过,如果体质偏寒、阳气若的人,还是应常饮发酵度高的茶或有焙火的茶,不然时间长了还是有“性凝滞”的忧患。
茶叶的采制和茶叶的品质有更大的关系,古时如此、现在也如此。
曾在一户茶农家看到绿茶的制作,茶青还带着浓浓的青草味就结束炒青开始揉捻,整个制茶的过程,从炒制到干燥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在我看来这茶就好比一盘没炒熟的苦瓜,即寒又凉,这茶如果常喝,对身体恐怕弊大于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