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的茶
我和茶的故事(4)一个爱茶的人,通常不会忽略《茶经》。
我也不例外。
读过唐代陆羽《茶经》和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
陆羽固然是中国茶文化集大统之第一人。奈何所记录的关于茶的史料知识止步于中唐。此后,茶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与《茶经》中之论述也出现明显脱节和变化。
倒是陆廷灿的《续茶经》更符合近代茶叶发展史,更接近我们现在的饮茶习惯和认知。
陆羽《茶经》详实记录了我国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和煎茶技艺,其中,浓郁的唐风,对邻国——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成如今独树一帜的日本茶道。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描述去想象和还原当年的风貌,其实物也多半出自于各种随葬品的出土和考证。
我和茶的故事(4)水,已不再具昔日的甘甜清澈。茶形,也不复当年的形貌。而茶之器具,早已被淘汰弃用。就连茶叶产地的分布,也发生了调整和变化。
在此,我不想过多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以陆羽所述,唐代人煎茶的流程,画面是这样的:
往炉子里添进木炭或者硬柴,以竹荚夹住茶饼于火上进行炙烤(炙茶)、待烤至茶香四溢或者发软后,将茶饼放置纸袋中冷却,其后用木碾进行碾磨(其屑如细米),如此,基本准备就绪。
接下来便是煮水了。
水质是极其重要的,所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煎茶之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须活水取之)。
水分三沸:一沸如鱼目,二沸如缘边涌泉连珠,三沸如腾波鼓浪(即沸腾烧开状态)。于一沸撒盐(也可不撒);二沸取一瓢出,以竹荚在沸水中心搅动旋转,放入茶末;待茶汤翻滚飞溅,以之前取出的那瓢水浇入止沸,慢煎育其精华。
分之诸碗,茶之沫饽要均匀。薄之为沫,厚之为饽,轻之为花。沫如青萍漂浮,饽如雪花堆积,而花如枣花飘荡。
很美,不是吗?
真是令人心生向往。
这便是最早的蒸青绿茶——抹茶。
茶叶演变史大致如下:
唐代的煎茶技术衍生出宋代的点茶技艺。点茶又演变成斗茶,上至百官,下至平民,莫不热衷推崇,引为时尚。
所谓斗茶,就是通过点茶方式,比试谁的沫饽在碗盏面上停留时间更长,保持更久。俗称“咬盏”。
点茶时,先以开水暖盏,再以小勺舀取茶末调至膏状,以开水冲点。边冲点边以茶筅回环搅动,称为“击拂”。整个点茶过程,需注水七次,七沸七汤。
因击拂手法不同,盏面沫饽乳花变化各异。直至最后一汤,观乳花厚薄程度,决出胜负。
其别开生面、意趣盎然之场景,读来让人雀跃。
祖先们太会玩了!
至元朝,茶道衰落。明朝,开始出现泡茶冲茶之技(茶渣已弃之不要),其茶形发生变化,演变出千奇百样,茶的器具变得更加讲究,对水的要求更高,分化出更加细致、严格的要求和标准。
日本正是结合了唐代碾茶技术和宋代点茶技艺,衍变出自己的茶道。其动作、器具无不映射出当年唐宋的影子。
如今的我们,竟需要东渡日本,去一睹他们的国粹,来寻找自己祖先那段依稀仿佛、流光飞舞的记忆。何其喟叹!
日本抹茶,主要在三点上进行了改进:其茶末,碾磨得更加细腻,其色更加青绿,其饮茶程式更具仪式感。
日本抹茶之细腻,真乃世界之最。据说,其碾磨工具和技术已取得专利。
在茶叶的种植上,日本也是本着细致严谨的作风,挑选最优质的茶叶品种,进行覆盖种植。
所谓覆盖,就是在茶叶采摘前20天,以物体覆盖遮光,减少光合作用,增加其叶绿素和氨基酸等含量,减少香氛物质的流失。
再以蒸青技术进行加工。
我和茶的故事(4)我尝于独处遐思之时,梦想能得一山,种植蒸青绿茶,复原唐宋遗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