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儿子们回外婆家,没带电脑,是我这次最大的损失。看完一遍《教育的细节》,想把各种琐碎的灵感整理成文,结果,两根手指头的速度还是比不上十根手指头的速度呀。应该说是 手指头的速度跟不上脑袋里思维运转的速度,太太太振奋人心的一本书啦。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10949/73d63081e78eaba5.jpg)
合上书后,我又看了一遍目录,把目录分成了两个部分,即他人对本书的评价和作者本人的需求,围绕“教育的细节”这个话题,我想就我脑袋里所收获的东西做一个输出,也算是有所得。里面的内容,还值得日后反复研读。
较之教育过程,人们往往更看重教育结果,殊不知教育结果是教育过程的逻辑必然,而教育过程是由若干教育细节组成的。
朱永通老师是一个细人,总能敏锐地从各种细节中捕捉到和教育有关的问题。在本书中,他通过四五年的观察思考,列举了大量的教育现象,然后透过现象直击问题后面的本质,揭露了教育背后的各种“真善美”和“假恶丑”。我太佩服他的写作勇气了,如评论所说,是一个活生生的鲁迅版愤青了。现代社会,能说真话,敢说真话的太少了。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自己,作为一个愤青式的新老师,总是会比较不圆滑地对一些学校的问题提出质疑,而后,可能就会担心面临被约谈的可能。慢慢地,就习惯不公开发表言论,埋头坚持自我,做自己的事,也不知道这样是对还是错。反思一下,可能自己说话没有考虑到上级领导的感受,可能没有考虑到一件事情的背后是多方因素导致的结果。所以,说话方式也是一种细节的体现,要修炼。但更重要的,还是得坚持初心,教育的初心要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到书中。作者从观念谈起,观念即思维,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观念决定行为,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但观念又是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之分的。
时间性是指,教育的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同时他又是独立于这两种社会形态的。我们要有独到的眼光去对一些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不可采用刻舟求剑式的教学方法。空间性比较通俗易懂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观念。而随着“全球化”“地球村”的到来,我们的教育需要走向现代化,要求同,也要存异。在追求远方优秀资源的同时,不要忽略眼前习以为常的教育细节,那些,才是最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同永通老师这样,把这些教育细节收集整理起来,细细地思考,研读,提出解决办法。读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在揭示了一大堆教育的细节的问题之后,通常都带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做事方式么,也是学生要学习的东西啊,提出问题不是根本,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所在。
即使处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仍存在很多教育的细节需要关注,而这也是我们本书中重点要讲的内容。一切从人出发的观念,关注细节的观念源于“以人为本”。提醒我们的是,作为教师,在追求专业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最本真的东西,是“人”,是关注底下那一个个活生生的来自不同背景环境下的学生。这种敏感度,我有,因为平时自己带娃,作为一个教育者,很容易犯职业病,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儿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与儿子们相处的时间大过于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但我相信,只要这种关注细节的敏感度保持着,日后重回校园,一定会迁移到学生上的,剩下的,即是时间问题。
慢即是快,慢着慢着,就快了。我们只需要确保自己的观念是对的,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的,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让自己一直在路上即可。
二胎妈妈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这一两个小时,今日先码完《活在观念里》的感受,明日抽空继续。
《守住教育的重心》
朱老师从当下盛行的“减负”开始谈起,这本是一个好的出发点,其实很多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落实到地方上的时候都因为各种因素而变了味。中国的“应试教育”特色,让“减负”减着减着,越减越重,不仅学生的心理压力变大了,连老师的工作压力也变大。但是能就此停止“减负”的道路吗?no!减负的执行者在教师,教师必须承担起这责任,教育的重心在于呵护人性,在于让人生更美好。作为教师的我,认识到要担起这“减负”的重任,关键还在于自己要多读书,让自己的内心更笃定,才能在必要时为了学生与外界做抗争,为学生挡下一些不必要的压力,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将一些压力化大为小,化小为无,真正实现“减负”,让学习变得幸福。
在这章中,我由衷地佩服朱永通老师大胆指出杜郎口学校的丑陋面貌,我特意去搜了下这所学校的信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和名利挂钩的教育不在少数,不正常的东西增多了,好像也就变得“正常”,迷失了人的判断力。而朱永通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并且敢于同丑恶势力作斗争,这点勇气不是每个老师都有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除此之外,朱老师以“头发上的教育学”和“教育的节奏”两张来阐述在日常教学教学中应如何呵护学生的人性。
到了初中剪短发是我们那个年代就有的特色,当时似乎每个学校的女生都难逃厄运,尽管心中不满,但也不敢反抗。没想到竟然还藏着这么多的教育学知识,朱老师不愧是细心之人。从中我认识到其实教育学就藏在学生生活的种种当中,就看你有没有心去挖掘,但这个心还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作为前提基础,只有知识储备丰富了,捕捉细节的敏感度才会强。
最喜欢的是《教育的节奏》这章。朱老师从女儿吃腻了自己煮的一道菜这个例子联系出“喜新厌旧”这个心理特点,进而引申到教育生活中。这个对我来说无论在育儿还是教学亦或是生活上都受益匪浅。
千篇一律的生活节奏就像一根绷紧了的弦,一不小心就会断。我们需要时不时松一松,调整一下,然后继续前行。学生们听久了一个风格的课,偶尔换换风格,就能调动他们的兴趣。
每个人皆有内外的生命节奏,即其身心状态按一定的规律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当这种变化与外部世界额节律相一致时,彼此和合共振,生命之美便无处不在,反之,生命则会出于失调、紧张乃至疯狂的状态。
理解为:距离产生美。
阅读资源:《看见》《穹顶之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