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爱弥尔读书书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细节的力量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细节的力量

作者: 无痕1212 | 来源:发表于2017-02-06 21:27 被阅读503次

    辽宁 无痕

    若干年前,我在朱永通老师的策划约请下为大夏书系主编了三本关于“细节”的书,而今他亲自操刀完成了《教育的细节》一书。收到赠书我便迫不及待捧读,内心涌动的情愫久久萦绕——永通老师直面教育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种种问题,切中要害,思想深邃。书中没有对宏大叙事的理论阐释,只有面对一个个教育细节的理性思考,既启迪智慧,又滋养心灵,是追根溯源、探寻教育本质不可或缺的“活的范本”。

    教育无大事,细节见功夫。细节的力量在于捍卫常识。书中对很多教育细节的思考,唤醒了我们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阅读品味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永通老师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拷问,继而反观自身,或颔首称赞,或汗颜不已。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如果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思考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福建清林小学却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在郑也夫先生《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做法和“喜新厌旧”背后的理性分析:“追新”构成的适度刺激,变成了激励学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发了潜在的正能量,体现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

    再如:公开课借班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进行称呼?永通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台湾教师的做法:在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往往是一面已经使用过的),让学生对折起来,做成姓名牌,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课桌的前面。

    多么巧妙的举措啊!可是,日常我们有过这样的思考吗?有过类似别具一格的举措吗?

    更如《头发上的教育学》,书中针对山东某学生因受不了学校要求其剪发而跳楼身亡的事件提醒我们不可忽略的两个基本常识——一是面对“个案”事件,不要动辄就把矛头扩展到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的抽象目标上。只有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常识,才会于事有补,于人有益;二是对于学校“统一要求”的规范,我们要回到“人们认可的规范和他们合理的基本礼仪是有关系的”(马克思语)这一基本常识上来思辨。这种对常识的捍卫,无疑能避免全民陷入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化”狂欢。

    细微之处多常识,细微之处藏卓见。捍卫常识,大而言之就是捍卫未来;小而言之,就是对规律和人性的尊重。

    细节的力量在于理性的批判和建设。纵观全书,永通老师以敏锐的视角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了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审视之中难免忧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于一时情绪上的发泄和愤慨,更多的是客观省察后的理性思辨。让我们在“自我发现”的同时,还能增强“自我变革”的行动力。如在《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中,他坦陈教育文化在包装、差距和风格上的误区。尤其一针见血直指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包装,诸如照搬企业文化,有些校长不惜重金包装各种竞赛,一路获奖,还美其名曰是品牌打造;更如拼命向外寻找、胡乱堆砌建筑、标语、校训,构建了诸多“空心文化”等现象……这些教育认知上的种种差距,让管理者着实汗颜。

    而在《你有传播意识吗》中,永通老师又语重心长地提醒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三种传播方式:一是镜像传播(包括图片、文字说明、视频等)——切记要有原创意识和消毒意识。剔除有违教育原理或现代文明的元素;二是现象传播(有些事情或事故在学校里发生的概率难以控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定要坚守住一以贯之的原则和底线,避免死缠烂打后的麻烦;三是故事传播——对学校里面发生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应及时捕捉,提炼故事,助其成为美谈,为学校加分。尤其是传播工具的管理,如微信、QQ群等要规范化和艺术化管理,让学校多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少些负面的事故。

    类似的思考和提醒比比皆是。在逼仄的教育现实面前,人性难免会在种种权衡中被迫萎缩。但是教育一定要直面现实的问题,直面人性的善恶,不逃避,不伪装。一味的批判会赢得群情的回应,但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正如永通老师倡导的“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大的改变。”的确如此,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建设之路如何根植素朴的大地,哪怕有暂时的弯路,但拐角处总有会有惊喜,有亮光,哪怕很微弱。微,也是一粒种子,一份力量,一种希望……

    此时,不由得想起了默顿的《索菲娅》:

    一切可见的事物

    都蕴藏着看不见的富足

    暗淡了的光

    谦恭的无名

    隐性的完整

    这神妙谐美的凝聚和完整

    是智慧

    是万物之母

    是创造万物之灵

    永通老师在《教育的细节》一书后记中说:一本书物理意义上的重量轻如鸿毛,但“化学反应”意义上的重量却有无穷的意味。岂止如此呢?于他,或许只是个体的“精神侧影”,但于读者而言,这种潜藏的富足却是一种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里“自明的火种”(张文质语),将鼓舞千千万万个你我不断匍匐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周永孝:非常好,受教了
        无痕1212:@周永孝 谢谢您的鼓励!我会把鼓励当动力!

      本文标题:《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细节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iu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