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工业阐述
“文化工业”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他们的论文《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垄断下,一切大众文化都变成了同一的、标准化的商品。 [1]文化工业从美学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批判性研究,认为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导致大众文化出现产品内容同质化、齐一化的现象,消除了艺术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同时在生产标准化产品和标准化模式的同时,也在标准化大众消费方式。[2]
二、网络综艺团体选秀节目发展现状
国内选秀节目风潮是借鉴《美国偶像》 (AMERICANIDOL) 和英国《流行偶像》 (POPIDOL) 而来,[3]最早是由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生》节目,《超级女声》节目的成功使国内掀起一股选秀之风,开启了国内“选秀时代”。网络综艺团体选秀节目最早是爱奇艺推出的《偶像练习生》,其原型是借韩国团体选秀节目《produce101》系列举办的大型选秀节目,在一大批练习生中,通过舞台表现,按照人气投票的方式,选出一定数量的练习生组成团体出道。继《偶像练习生》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大批类似网络综艺节目纷纷涌现,开启了新的团体选秀时代。
网络团体选秀节目的成功和火热不无道理,它是大众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下资本逐利的结果,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品牌模式,网络综艺团体选秀节目通过对练习生们进行“袪魅”,通过投票方式,使受众得到了极大的参与感、满足感,艺人也不再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由观众选出的人。
尽管网络综艺团体选秀节目在最开始取得了极大成功,但近几年却涌现出了许多问题,如各家视频网站开始批量化生产,疯狂推出类似选秀节目,一时间男团、女团数不胜数,市场一度趋于饱和;各家选秀节目同质化严重,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受众市场化程度加剧,资本加入使娱乐节目商业化等。
三、文化工业视域下的《青春有你2》和网络综艺团体选秀节目
(1)节目生产机械化
在文化工业主义看来,艺术生产变得工厂化、工艺化, [4]因此可量身定做、机械复制、批量生产,艺术不再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精神生产”。相比于之前的网络综艺团体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依旧采用了《偶像练习生》和《青春有你1》的生产模式,从初评级到主题曲C位选拔,再到公演舞台甚至淘汰设置,节目流程单一、重复,环节设置机械复刻前几季节目,呈现出一种模式化。这种模式化有着节目组自身的考量,一是这种流程在首创地韩国得到了极大的成功,有一定的受众基础;二是设计新流程的成本和风险大,未必会被受众所接受。尽管这种模式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留住上一季延续下来的粉丝,但也抹杀了新一季的创造性,为了迎合市场的品味,节目失去了“自由的精神生产”,而是像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在每个部件都做到完美复刻。除了节目流程的机械化复制,选手也是如此。选手总体的妆发要符合大众审美,以韩系为主;选手类型基本逃不出全能型、偏科型、小白型;选手性格也无非活泼开朗型或沉默寡言。节目中训练生刘雨欣提到,在参加节目前,公司对他们进行了统一培训,使她们在镜头前仪表端正、说话得体。这种模式化培训无疑抹杀了各选手的个人特色,也是当前选秀节目中选手同一化的重要原因。机械化和模式化是当下网络团体选秀综艺的一大问题,无论是爱奇艺主办的《青春有你》系列,腾讯主办的《创造营》系列,还是优酷主办的《以团之名》系列,都离不开相似的节目模式,呈现出一种“炒冷饭”现象。但这种机械化生产带来的红利也不能持续多久,从近几年网络综艺团体选秀节目的观众参与度就可见一斑,参与人数从《偶像练习生》的几个亿到现在的几千万甚至更少,节目的话题度也在持续走低。
(2)节目性质商品化
文化工业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商品化、消费化,使艺术从精神领域蜕化成只具使用价值的器物,从而剥夺艺术本应具有的任何反抗和批判功能。这种情况,随着年复一年的网络选秀节目的制作越发明显,在《青春有你2》节目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网络综艺团体选秀的模型是从韩国借鉴回来的,是借助观众投票选出可以成团的9-11位练习生组成团体并出道。在韩国,投票方式是一人一票的手机短信投票制,在国内引进后这种投票方式发生了改变,不仅可以一人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