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层林尽染林溪边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13:54 被阅读16次

    等,除了等,在医院,我能做到的就是等。

    挂号得等,看诊得等,检查得等,取结果得等,诊断得等,取药还得等……你要么排队和别人一起等,要么你的名字和别人的名字在电脑里排队等。

    不等行吗?医生说,他也在等。不等病人的医生不能叫医生,不等医生的病人也不算是病人——哪个病人不想药到病除尽快好起来呢?所以,不但医院里的病人在等,医生其实也在等!

    门诊只是小等,大等则在入院之后,或者说大病之后,必有大等。

    在门诊是火急火燎地等,依靠的是坚如钢铁的腿;入院之后是心平气和地等,依赖的是坚如磐石的心。

    病人入院的矛盾心情,就像一个犯了错误离家出走的孩子,不敢回家,还想回家;孩子归来,等待他的,要么是父母的一顿打骂,要么是爷爷奶奶提供的一次晚餐;病人入院,等来的要么是病入膏肓后的无效医治,要么是如愿以偿的病愈康复。而我希望,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梦,不必等,一觉醒来,天就亮了。

    古人看病靠的是望、闻、问、切;现在看病,依靠的则是仪器检查。如此看来,病因查明之前的对症治疗也许只是一种假象。此时,如果你心急如焚地去问医生,你得的是什么病,医生会无奈地告诉你,他也在等结果。过去是人在看病,结论在医者心中;现在呢,是机器替代人看病,没有检查结果,神医也是睁眼瞎,下不得结论,只能靠仪器一项一项予以排查。门诊和住院看病的区别,仅仅是地点变了,而病人和医生一直在“等”的现状却没变。

    急病慢郎中。医生治病需要时间,而病人呢,看诊之后就想得到立杆见影的医治;同样是等,一个重在过程,一个重在结果。聚焦不一样,就会产生判断上的差异。这种微妙的医患关系往往被人忽视,而医患纠纷是否也与此心态有关系呢?

    据我所知,为了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医院普遍对员工进行了降低病人期待值的培训,也就是要求医生把病说得“重”一些,治病不打保票的一种做法——治不好,那是因为你病得重;治好了,就超越了你的期待值,那是因为我医术高呗。这种做法在实践中,真的可以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吗?俗话说,真药治假病。医生正面的心理暗示、药物的安慰剂作用、病人的身体宏观调控和自愈能力都被这种理论忽视了。降低病人期待值的做法,实质是聚焦次要矛盾,忽视主要矛盾的一种行为。治疗结果和满意度不可以割裂开来,割裂的结果反而加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病人对治疗结果的等待,可以理解为对自身痊愈的期待,也可以理解为内心信念的坚守。

    信念不同,应对疾病的方式就会有区别,结果也就迥然不同。点滴的药水流在心脏,可以点燃生的欲望,也可以浇灌死的念想;黑夜可以吞没人的躯体,也可以驱动心中的梦想;行走的脚步可以跨越高山峻岭,也可以被尖利的蒺藜刺破脚板。好与坏,生与死,痛苦与快乐,黑暗与光明,希望与绝望,往往交织在一起,让人分不清是病人在等它们,还是它们在等着病人。

    生命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你永远看不到它的边界,而且有可能一直在低估它的能量。它如涓涓细流,清澈透亮,源远流长;又如一片汪洋,深邃无声,浩瀚无垠。

    当世间万物以生命的形式出现在面前,其彰显的不仅有隐忍和大度,还有坚韧与顽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等,病人耐心地等待,何尝不是在期待奇迹出现呢?既然存在本身已经是奇迹了,为何不可以期待奇迹再次在我们身上发生呢?

    等,除了等,我现在能做的还是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an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