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00天读书分享220——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300天读书分享220——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作者: 韧2018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06:56 被阅读0次
    300天读书分享220——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人际的奥秘:曾仕强告诉你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作者是著名作家、教授曾仕强。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搞好人际关系。我将分享其中的听话不如“看”话和良好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两个部分的内容。

    一、听话不如“看”话

    中国话很不容易听,才是我们真正的难处。

    中国人不喜欢啰里啰唆讲一大堆,只喜欢简单明了,短短一两句话,含意很深,所以“看”了之后,还要多想。

    如果不用心想,还是弄不清楚中国人的话意。也就是说,“看”话不能单凭一双眼睛去看,还要动用“心眼”,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才能领悟“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

    一句“你看着办吧”,究竟是“全权委托你”,还是“猜猜我的用意”,甚至“居然搞成这样子,你自己收拾烂摊子吧”?

    例如:“随便”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起来却有三种含义: 

    1.“随便”代表“看看你的诚意”。人家问我要什么,我说“随便”,意思就是说:衡量你自己的能力,看可以提供什么。

    “随便”绝对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谐中找到合理”的一个代名词。中国人如果真的随随便便,一定没有前途。

    2.“随便”表示具有“单凭物质不足以表达全部的敬意,必须拿精神来补助”的用意。

    如果东西非常好,中国人也会轻描淡写地说“随便买的”,这不是谦虚,而是中国人认为精神重于物质,“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同时,也希望对方不会有“受之有愧”的负担。

    3.“随便”暗示“我有我的意见,只是不便说出来”。上司征求下属的意见,下属绝不敢说“随便”,而是请上司做主。因为说“随便”,就意味着下属有自己的意见,只是不方便说而已。

    随便”并不是“差不多”,而是以“合理就好”为原则,应该说“随便”的时候,才可以说,不应该说的时候,就不可以说。

    如果他不是随便说的,那就等于说:“你自己想想,怎样才合理;只要合理,我当然就随你的便!

    以“不随便”的态度来“随便”,才能符合合理的标准,因为一个有修养、有分寸的中国人,是不随便说“随便”的。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我们需要灵活应对。如果有人直接问你这种问题:“你赞成领导关于这件事的处理吗?”那他可能是不怀好意,挖了陷阱让你跳。你说“赞成”或“反对”,都会对自己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

    而是会反问:“你认为如何?”然后兼顾赞成及反对双方面的看法,适当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而被反问的人也是同一态度,或者采用“我也不反对”或“我也不赞成”来应付,因为中国人明白,“赞成”“反对”不是“二分法”,“不赞成”并不代表“反对”,“不反对”也并不代表“赞成”。

    例如:“我毕业后马上出国留学,你赞成吗?”如果你不赞成,最好回答:“我不赞成你马上出国,但是如果你准备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所要学的是什么,将来学成之后要做什么,我当然不会反对。”

    中国人相信,公开表示赞成或反对,事实上都不一定可靠,不如采取观察、试探、测试、迂回打听等方式来加以判断。

    若是因为怕得罪人,吞吞吐吐,既不敢赞成也不敢反对,那就是心术不正,终将被别人厌恶,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前程。合理地赞成加上合理地反对,才是正当的行为。

    二、良好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所谓沟通就是对准频率,频率不对,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沟而不通。我们要调整自己的频率,而不是叫别人调整频率。

    要先观察对方的频率,把自己的调得跟他一样,他就很容易跟你沟通。 由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人伦关系,所以在沟通的时候,需要融合伦理的观念,忌讳没大没小,否则就会破坏人际关系。例如:

    1、如果你的上司交给你一项很复杂的任务,你完成不了,又一直不敢开口,最后任务完不成,那所有的过错都是你的。

    2、你很少说话,别人就很难了解你,不知你整天想什么,所以有晋升的机会也轮不到你,因为你的上司根本不了解你,又怎么敢提升你?

    3、如果你本来是个有说有笑的人,哪天偶然了解到“先说先死”的法则,就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别人会觉得有些蹊跷。平日少说话,忽然话多起来,或者一向多话,现在居然不说了,都会令人起疑。

    4、如果你和老板一起去拜访客户,老板不小心说错了话,你却不提醒,老板很可能把过错都推到你身上,指责你不救场、居心不良。

    “说到不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说出合适的话。如何判断合不合适,就要看你的功夫了。

    “说到不死”其实就是说到合理的意思。只要合理,大家都能够接受,当然可以不死。

    说话要使对方听得进去,对方如果听不进去,就算你有千言万语,他全当耳旁风。对方听得进去,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所以开口之前,必须谨慎,以免徒劳无功。当对方听不进去的时候,我们宁可暂时不说,也不要逼死自己。能拖即拖,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中国人说话很少开门见山,而是往往先寒暄一番,看看对方的反应如何。如果对方心情不错,才可以进一步沟通;如果没说两句话,对方就很不耐烦,甚至要端茶送客,那你就算有再重要的事也要忍一忍,因为此时多说无益,“话不投机半句多”便是此理。

    很多人根本不懂寒暄的妙处。东拉西扯,说一些没有用的寒暄话,目的在于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并且产生稳定对方情绪的作用。不急着讲,先摸清楚情况再说,乃是上策。

    沟通要学会察言观色。既听他的话,又看他说话的样子,综合判断,才可以决定信或不信。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察言观色的本领,关注对方说话时脸部的表情。表情比言语本身更能表达内心的动态。人类五官之中,眼睛是最敏锐也最诚实的。

    观察人的邪正,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准确的了。眼睛不能遮掩人的恶念。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昧。

    听了他的话,再看他的眼睛,人的邪正,哪里隐藏得过去呢? 说话的速度、说话的语调、说话的节奏等,能帮助我们揣摩对方的心理。

    比如,说话的速度常常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情,说话快的人突然慢下来,那他可能有些不满,而说话慢的人忽然加快语速,他可能在说谎,或者心中怀有愧疚。

    再比如说话的音调。一般人说谎时,由于害怕事情被揭穿,音调会不自主地提高。同时,为了反对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提高自己的音调。 说话的节奏也很重要。节奏比较顺畅时,说明他很有信心;若张口结舌、吞吞吐吐,说明他缺乏自信。

    喜欢复述对方的言辞,表示自己一直在注意听;一边听话一边点头,表示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自问自答的人,多半相当顽固;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人,往往有点神经质。

    要准确做出这一类的判断,最好提醒自己: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不太一样,必须平日多做沟通,促进了解,把对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摸清楚,然后再来评断,才会比较准确。

    特别是对一些老于世故的人,喜怒不形于色,很难从其表情上看出其内心活动。所以若非经过多次观察,最好不要轻率地加以判断。

    300天读书分享220——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00天读书分享220——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ap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