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质疑我写文章的动机,指出“做自媒体容易逐渐沦为‘江湖记者’的印象”,并以此常常“告诫”道,“能不写就不要写”,如果“文学能够拯救世界”的话,“早在鲁迅时期就能做到了”。
对此,我屡次抱着相信的态度听完这席话之后,终于想要对这句话说一句“呵呵”,因为这太假了。
是,文学确实不可能直接“挽救世界”,但传播虚无主义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作对,还自以为这能安身立命,这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以这种价值观建立起来的为人处世观念,从一开始就会裹挟青年,最终窒息了青年向上的脚步。
还记得老祖宗那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吗?顺应时代潮流及社会发展趋势,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我们走向社会,实现成长的不二法门。
然而,总有一些轻佻对待历史的幽灵,裹挟着部分野史的气息,以猎奇的史观裹挟着历史研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狰狞的面目,让我们不得不警惕。
对每一个人而言,“忘记历史就是背叛”,然而,轻佻地对待历史,则是社会的悲哀。事实终将证明,对待历史,拒绝轻佻,以史为鉴,才是我们真正成长的必备品。
“武则天她妈在钦州”?这个做法有点不妥
请问各位小伙伴们,你知道“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吗?不要以为我是在骂人,我也从未知晓武则天母亲是“何许人也”,但这件事确实存在,它存在于近期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张《通知》中。
最近一段时间,在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上,一张赫然印有《XXXX关于成立<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的通知》流传开来,其赫然写道,“为进一步推动《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其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XXXX决定成立《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
嘿,乍一看,这份文件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很多人也因此认为,“现在人物史这么备受吹捧,《武则天她妈在钦州》这个项目没问题啊”,这个项目也确实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更何况“名作家XXX在若干年以前用过类似的词,现在的这个项目不应该被谴责,是媒体炒作导致了今天的这种状况”,说的貌似义愤填膺,觉得《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理所应当,怎么可以被批判成这个样子?
然而,令人讽刺的是,《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只不过这里的“千层浪”,却根本不是引领历史文化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浪潮”,而是备受媒体和公众质疑的轩然大波,而所谓的”媒体炒作“很大程度上与公众对《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研究项目的普遍质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则天母亲的主要经历及故事并非虚构,明清时期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都有记载着她的传说,《武则天她妈在钦州》也只是对此人事迹的梳理罢了,但这样一个项目,着实令人啼笑皆非,质疑声浪接连不断。
面对质疑,当地有关方面回应此事属实,但却强调“现在正处于搜集资料进度,具体完成时间看工作进度”,虽然回应还算干脆利落,但因《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研究项目所产生的疑云,确实有点耐人寻味。而到最近,当事方表态指出,相关工作环节不够严谨,已决定对该工作组名称进行更改,研究工作仍将继续,希望对相关史料进行论证。此外,从当事方的透露中,我们发现该工作组名称已更改为“武利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值得点赞。
然而,当事方虽然最终闻过而改,撤销了《武则天她妈在钦州》这个名字,然而,为《武则天她妈在钦州》辩护、“叫好”之声,仍然在某个不知名的隐蔽角落中,此起彼伏地“高涨”着,江湖中还流传着它的传说,哪怕是大家已经知道项目组更名,当事方知错就改的实情。
口口声声“学术平等”,就这?
面对这起事件,可能就有人来质疑道,“既然我们社会要讲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要平等,那就不应该有这些条条框框,《武则天她妈在钦州》这个项目没问题啊,名作家XXX在若干年以前用过类似的词,现在的这个项目不应该被谴责,是媒体炒作导致了今天的这种状况”,讲的可谓是义正辞严,头头是道,好像这个项目就应该得到支持似的。
然而,学术平等归学术平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却不是胡说八道者所应该倚靠的“挡箭牌”,《武则天她妈在钦州》遭到质疑看起来是媒体炒作的结果,然而纸终究包不了火,把违背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失去了“经世”功能的猎奇心理都当成“学术平等”的对象,这样的“学术平等”恐怕是“伪平等”,“假平等”。
学术确实需要平等,但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那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统一,离开社会价值,罔顾历史事实和科学研究的治学态度而空谈“学术平等”就是一种典型的虚伪意识。《武则天她妈在钦州》表面上没什么错,然而,正如有识之士在媒体上所批判的那样,研究武则天的母亲在钦州的活动轨迹有多少价值,这个研究项目能说明白吗?
更何况相关史料均已经显示,武则天母亲杨氏并非生长于钦州,而其一生主要生活在北方,就算生平与钦州有些交集,又能有多大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专门成立研究工作组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本来是好事一桩,然而劳师动众研究“武则天她妈在钦州”,不仅有失史实,更反映出这项研究的荒谬和这种“学术平等”的假、恶、丑,实在是有辱“学术平等”和“学术自由”之嫌。
更何况,“武则天她妈”这个称呼实在是很低俗,听起来难免感觉是在骂人,而这也就导致《武则天她妈在钦州》这个项目名“实在有些不雅”,面对严肃的历史研究,这个项目实在是有够低俗。
只不过,媒体如此评价还算好的了。要我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本无可厚非,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盘活地方文化遗产,更是难得的好事,但要是在本应该严谨的历史研究中大搞“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甚至把传闻野史当真,“没关联硬扯关联”,那么这样的历史观无疑就是在走“猎奇史学”、“时尚史学”的歧途,是对历史的轻佻和亵渎。
轻佻对待历史,是社会的耻辱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令人发指的是,这种对历史的轻佻行为,正在冲击着我们社会的价值观,让我们直呼“三观尽碎”。
在《武则天她妈在钦州》闹得沸沸扬扬之前,还有一人用他自己的“心血”,悍然书写出一本为秦桧“翻案”的书籍——《秦桧大传》,引爆了舆论场,也直接挑战我们的认知。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某微博博主在微博晒出这本书对秦桧的介绍,其不仅定义秦桧为“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救时真宰”,还称颂其“为造福苍生、结束战乱做出卓越贡献”,为秦桧其“万古奇冤”打抱不平,宛如百年前发生在海源的一场“环球大震”,直接震碎了大众的视野。
就如说起岳飞,人们都公认他是“民族英雄”一样,尽管南宋之后几经更迭,历朝历代对秦桧的评价也是出奇的一致,都无一不认为秦桧是出了名的“奸臣”、“卖国贼”。
作为南宋奸臣,秦桧独揽相权十九年之久,掌权期间对外软弱无能,对内却是心狠手辣,畏敌如虎,嫉贤若仇,党同伐异,朋比为奸,而在他任职期间的南宋,疆场日削,民生凋敝,武备废弛,岳飞等良将惨遭迫害,南宋人民怨声载道。而秦桧使南宋付出如此代价,而它所换来的却是一纸孱弱的《宋金和议》,以及极度脆弱的“短暂和平”,根本就不是“造福苍生、结束战乱”。
这样轻佻地对待历史的行为,其实是社会的耻辱,而猎奇史观所代表的,就是这种对历史轻挑且不负责任的病态心理,实在是罔顾历史研究的主流。
以史为鉴,让“猎奇史观”走开
我又想起了当前的一种现象,有些人在选题和研究方面存在“猎奇心态”,轻易地以为写别人没写过的领域就一定能写的出来,然而TA所选的课题却没什么实质意义,仅仅就是为了单纯的写别人没写过的东西,这不是研究学术所应该采取的价值观,此风不可长。
从《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公开大搞“无中生有”,到《秦桧大转》悍然歪曲事实,为奸臣“翻案”,这种为了博人眼球,不惜歪曲事实,轻佻历史,寻求“猎奇感”的历史文化研究,简直是历史文化研究和治学的“大忌”!
正如有识之士所言,“只有真实的历史,才具备历史的现实价值”,而无论是大搞“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崇尚传闻野史,还是任意胡说八道,篡改历史,颠倒是非,制造歪理邪说,都是在对历史的轻佻和背叛,这样的历史文化研究,岂能配得上“历史”和“文化”?
如果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那么,漠视反映真实的历史这个最基本的要义,轻佻地对待历史,颠倒是非并不以之为耻,反而对此“与有荣焉”,则是社会的悲哀,应当警钟长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无论是在从事历史文化研究,还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坚决拒绝大搞“无中生有”,歪理邪说,崇尚传闻野史,漠视求实本色的“猎奇史观”,必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学知识,长才干,练本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人生宝贵,请勿浪费,对待历史,只有拒绝轻佻,以史为鉴,才是我们真正成长的必备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