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入太庙,每事问”,这句话与《八佾》篇重出,但二者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前面是体现孔子应答时人的问对,而这里则从一般礼仪的角度,说孔子非常慎重、谦虚地对待礼仪。古时的太庙犹如今天的博物馆,每逢祭祀时开放,任人观礼。作为仪式,它能够追怀先德、洗涤心灵,正人心,施教化,达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目的。读这一节,细细品味“入太庙,每事问”,是不是觉得越是那些懂礼的、有学识的人,却仍然在说“我不知道这件事,您给讲讲?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孔子就是这样,无时无处不令人震惊感动。
第十五节,“朋友死,无所归”,记述了孔子对待死而无所归的朋友殡葬的态度。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又情似海。客死他乡的朋友,没有地方归置。孔子说:“我来为他举行殡葬之礼。”这是怎样的深情厚义!这里讲的是作为朋友,孔子如何对待别人,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朋友的仁义态度。
“朋友之馈”则记述孔子与朋友的交往之礼。联系前一句,当朋友需要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当朋友不在时为其归葬,朋友之间有着深情厚义,不矫情,不虚伪。同样是朋友之馈,拜还是不拜,孔子有自己的标准。朋友送我的礼物,纵然是车马这样贵重,只要记在心里就可以了。但是,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为什么?因为涉及到礼。祭肉虽小,却关系到“孝”,肉在祭祀过祖先之后,就不仅仅是可以食用的肉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分送祭肉与古代的礼制有关系,祭祀祖宗神祇与分受祭肉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孔子重视的是“祭肉”所蕴含的“礼”的内涵和“孝道”,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敬”。
第十六节,“寝不尸,居不容(客)”,记述的是孔子闲居时生活起居的形貌。“尸”与“容”都是一种引申的形貌或姿态。平时闲居家中,不必像上朝或参加祭奠时那样威仪肃穆,而应顺乎自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读本节“寝不尸,居不容”,可见君子于朝堂之上自信谦和,接见宾客从容有度,在家里安然闲适,全然放松。睡觉的时候,没必要像尸那样矜庄;平时居家,也没必要盛容盛装、威仪肃穆。
接下来“见齐衰者”,则集中记述变色貌的几种情况,体现了孔子日常生活之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子罕篇》记孔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虽然与本节的描述稍有不同,但都显示了孔子对人情事变寄以同情,敬人之盛情,敬天之威仪,诚敬无处不在。
第十七节“升车,必正立”,记的是与乘车有关的礼节,这组镜头所体现的素养需要慢慢品味。上车的镜头本来是动感的,但在这里却仿佛被定格,车轮滚滚向前,车中的孔子如如不动,有一种被凝固的优雅。反之,若是一个人在车内摇头晃脑,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指指点点,闲言碎语,人们所能感知到的,只能是无知与浅薄。
第二章“色斯举矣”,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同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传说鸟懂人心,人的心一动,鸟会马上振翅高飞。这一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觉。当你的心对路边的小鸟毫不在意时,他会悠然自得地在哪里跳跃觅食,可一旦你想拍个照片录个镜头时,小鸟会马上飞走。可与公冶长那一章联系起来读。
本章重点讲“时”,是《乡党篇》全篇的升华之语。孔子时代,天下无道,他叹不逢时,多次谈到自己所处非“时”。我们不妨把“时哉时哉”当作两层含义来理解。前一个“时哉”是说雌雉,后一个“时哉”是说孔子。有人说,孔子晚年为《周易》作“十翼”最能够体现孔子“时”的思想,体现了孔子“时”的哲学。其它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观点。《论语》首章以“学而时习之”的“时”开头,《乡党篇》最后又加上本章,很明显,在孔子那里,“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谈到“时”的思想,并以之教导子路,非常合乎情理。蕅益大师曰:“只一‘时哉时哉’四字,便将《乡党》一篇血脉收尽,而实从时习中来,故得时措之宜。名为时中之圣也。”钱穆先生曰:“《乡党》篇汇记孔子平日之动容周旋,与其饮食衣服之细,《尧曰》篇则总述孔子之道统与其抱负。“雌雉章”见孔子一生之行止久速,“不知礼章”则孔子一生学问纲领所在。”
回首《乡党》全篇,看到的是彬彬有礼,处处在表达“时中”。宗庙朝廷,宗族乡里,衣、食、住、行均不离此。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社会关系,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是谁,做到“执时”“时中”,才能走好健康的人生路。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明白自己是谁,正在做什么,将要走向哪里,才能更好地找准自己的位置。这就是《乡党》篇最后一章给我们的启示。
《乡党》一篇记录的是孔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及为政事君的各种事项,我们从中去感受到的是夫子的圣人境界以及人格气象。然而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夫子“终食之间不违仁”,日常起居生活之中无不蕴含了这个“道”。日常生活中的循礼,背后蕴藏的是“敬”,是无时无刻对自己内心的切磋琢磨,能做到日用平常都不违“仁”,才能成就君子人格。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乡党篇》谈行,谈如何做,展示的是孔子的“修行”。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行止坐卧,都体现着他的人生境界,体现了他对世界、对人生、对是非的理解。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修炼者,把工作岗位、家庭看成道场,那么,这个人所展现的境界和格局,就应该让人一目了然。
《乡党篇》似乎是要告诉我们:人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在工作岗位上应该怎么做、在社会交往中应该怎样做,如此等等。深入到这个层面去理解,就不会以为这一篇写的是生活琐事,实际是写人的内心。(正如上周六萧子善老师在对《学记》“大学始教”章作总结时,用一个“心”字作收摄一样,只有自己用心去体会,方可能有所收获。作业:用心体会一下本篇反复出现的三个字词:不,必,如也。一会可以分享一下你的体会,也可在群内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