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独居日记day52:不要饥饿地走进这个良夜

独居日记day52:不要饥饿地走进这个良夜

作者: MMMax_手手 | 来源:发表于2019-10-17 22:24 被阅读0次

楼下的桂花正值壮年,不拿来酿酒可惜了。

下楼拿外卖的我如是想。本来没想要吃爆辣炒米粉的,可2019山顶洞人那篇日记的评论里全是说新疆炒米粉的。有些食物的名字是带着味道的,既然大家诚心诚意地问了,那今天来说说那些粉啊面啊的故事吧。

有次从学校回家,还在门口换鞋的时候我爸听到动静了,出来就叉着腰跟我说:“说你们襄阳人都是骗子,哼,骗骗。”

说完扭头就进书房了,我一脸懵地望着妈妈,我妈只是笑:

“他今天又专门去上当了呗,地铁口那边新开了家襄阳牛肉面,偏不信邪。”

离开襄阳的人没有一个不惦记那碗牛肉面的,包括我爸这样的襄阳女婿。

没找到存图,百度找的图

襄阳在地理上属于南方,但因为靠近河南,无论是方言还是生活习惯好像都偏北方一点。襄阳的早晨要从一碗牛肉面开始,襄式早餐吃法跟这个小城市一样豪放。跟老板要二两牛肉面,豆芽是爽脆的绿豆芽,抓点儿香菜大蒜苗。面馆儿里时不时有人喊一声:倒一碗黄酒!不一会儿店家就提着亮崭崭的铁壶,大口儿的瓷碗往木桌子上稳当地一站,不一会儿功夫满满一碗黄酒就斟上了。老店的倒的黄酒总是满当儿的与碗面平齐,刚好的一满碗。老少爷们儿纷纷低下头贴着碗边儿去嘬第一口,是这个酒,有劲儿!然后再从搪瓷钵子里捡一粒蒜,搓掉蒜皮咬一口,别慌着嚼,捞一筷子油亮的面塞进嘴里,牛油的霸道汤汁的咸香奔着脑壳去,硬是比黄酒还上头哦。就算是素面也有豆泡海带这些小菜陪伴,并不寂寞,骨汤打底再浇上一层红亮的牛油,三块五也能吃得有滋有味儿。

这两年武汉冒出了各式各样的襄阳牛肉面馆,我爸碰见一家就去吃一家,没有一家是那个味道。所以我也时不时能收到我爸的血泪控诉。要是遇见味道有八分相似的面馆,那我们是要全家出动去吃上一碗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怎么牛肉面挪了地方也不是那个味儿了呢?

我想是因为牛油,面的灵魂就在那勺红亮的牛油上了。一桥头底下齐刷刷的面馆,几乎都是只做早上的生意,下午就歇业熬牛油。熬牛油味道大,而桥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味道都随着汉江吹来的风散走了,所以可以肆无忌惮地熬,面的滋味儿也肆无忌惮的明朗。武汉那么多骗骗面馆,可能就输在了那勺牛油上。(骗骗是我爸说的)

清明节回襄阳,小姨骑车去买了一锅牛杂让我们带回武汉。

我爸在家里一边暴风吸入,一边点头称道:“这才是那个味嘛。”他这样一个大老粗,很郑重的跟我说人幼年时吃到的味道是长在舌头上的,跟着你一辈子也忘不掉。故乡不只是一个地方,更多的是感怀一些故人,一段记忆吧。

如果在过年的时候回襄樊,出发前夜就要念着大姨的萝卜包子,舅舅酥的鸡子和排骨,小姨做的缠蹄。我爸甚至还想要带一麻袋黄心儿油菜回来配着酥肉du粉条吃。我们那边管小火炖叫du,不知道和腌笃鲜的笃是不是同一个字。姨和舅舅笑他,武汉那么多好吃的你怎么单惦记襄阳的油菜呢。我爸倒是很认真:缺了黄心油菜就不是那个味嘛。

缠蹄切好了大概是这样

我表姐出国之前厨艺很难说,在家做个脆皮豆腐硬是烧了厨房,literally烧厨房,消防队都到她家里灭火去了。在美国摸爬滚打几年之后简直像是去了新东方拿了学位一样,南北八大菜系红案白案样样拿手,就连水煎包也能做的像模像样。

我想我爸说得对,舌尖儿连着通往故乡的记忆。那些回不了家的人会不会在夜里煮一锅回忆,就着厨房蒸腾的热气咽一碗乡愁呢。

买的速食牛肉面,味道有点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居日记day52:不要饥饿地走进这个良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hm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