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名气很大,作者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生行行重行行, 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初版于1947年在《世纪评论》上连载,共由14篇文章组成。想要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自己客观中立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虽然本书描写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作者的田野调查结果,但仍然能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瞥见书里的影子。
《差序格局》是本书的核心。费先生认为 ,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被归纳为一种“团体格局” ,就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在同一个团体中 ,每个人与这个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在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就像是“柴束”中那一根根并排平行束在一起的柴枝一样 ,平等而简明 。与“团体格局”相比 ,费先生把中国传统社会
的人际关系形容为“差序格局”:“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 是私人联系的增加, 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这种差序格局是本书后面章节讲《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的基础,都是说在一个极度熟悉的,变化缓慢的社会里,很多我们认为现代社会里应该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法制,在那种社会组织结构下,会被简化为遵循传统、听从说教。而简化也是对制度的一种淘汰,或者说没有这种制度进化的空间和必要。
《男女有别》也很有意思,说清了为什么那时候婚姻并不需要感情,反而需要淡漠,因为淡漠能带来稳定。其实直到我们父母那一辈甚至现在,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用火来形容感情,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所以我在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我在论“文字下乡”的两篇里,已说起过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不相同的。它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象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亚普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