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优秀的人
本该灿烂过一生
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
还在人海里浮沉”
毛不易一首《像我这样的人》话尽了平凡人的无奈,沧海横流,泯然众生,你我皆是凡人。人们说,成年人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容易”两个字。挣扎在日常轨道中的你,或许有时会觉得在生活中溺水,无法呼吸;或许有时会幻想在睡梦中漂浮,脱离地面。
《美国丽人》这部电影,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偏离轨道的中年人,两个面临崩溃的家庭,一个近乎变态的精神世界。溺水般的无助感和窒息感充斥着整个观影的过程,每个人物都不开心到近乎变态。电影中似乎没有一刻令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只有无声的崩溃。
《美国丽人》,原名为《American Beauty》,这个翻译属实有点牵强。Americaan Beauty,意为“红玫瑰”,是玫瑰花的一种。这种颜色艳丽、饱满娇艳的玫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一时,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品种,被称为“百万元玫瑰”。在盛极一时之后,却渐渐冷却,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玫瑰虽然光鲜亮丽,花期却短暂,美丽过后很快就迎来凋零。影片以“红玫瑰”为题,片中也处处可见红玫瑰的身影。“红玫瑰”象征着影片中主人公的命运,也与电影的内涵暗合。
影片的故事围绕男主人赖斯特展开,展现了两个普通美国家庭的各自不幸。男主人公赖斯特一家和新邻居一家有着不同的痛苦根源,却有着相同的结局——崩坏。
无能的父亲、抱怨的母亲和叛逆的孩子
男主人公赖斯特是一个空虚油腻的中年男人,电影便以他的独白拉开帷幕。赖斯特的心早已死去,就像一朵凋零的玫瑰。在赖斯特眼里,生活犹如一潭死水般死气沉沉。早上躲在浴室里打飞机是一天当中最愉悦的高潮时刻,之后的情绪则越来越糟。家庭生活如此无助,赖斯特在公司中也备受打压。职场上的赖斯特,为公司工作了十四年,却要听从工作一个月的上司的派遣。
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多少类似的中年男人,他们碌碌无为地辗转于家庭和公司。年轻时也曾鲜衣怒马,充满希冀。只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事业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理所当然地获得累积,面目清秀的少年爱人也在柴米油盐中熬成黄脸婆。我们在长大之前,都曾经想象过未来的美好,只不过现实给我们一记大大耳光。所有的梦想早已被风吹散,留下的只有无穷无尽的重复和自我怀疑。
妻子卡洛琳是一个精致干练的女性,却时时刻刻让人感到窒息和疲惫。她关心花园里的玫瑰花,她对邻居绽开迷人笑容,她在工作中闪耀着自信乐观的光彩,她将所有的崇拜献给自己的男同事……但却认为丈夫赖斯特失败极了,对自己女儿的穿着冷嘲热讽,促使着家庭变得分崩离析。她所有的生活情趣仅仅体现在家庭晚餐时固执播放着老掉牙的音乐,即使丈夫和女儿早已不耐烦,仍然要坚持优雅地吃完晚餐。
卡洛琳偏执、出轨、算计,但她却让人恨不起来,甚至获得了观众的谅解和共鸣。作为一个房产销售,卡洛琳在工作中表现得光彩照人。她穿着干净利落的制服套装,双腿纤细,发型一丝不苟。接待客户前,她将要出售的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对着镜子涂上口红,并告诉自己:“今天我会卖掉这栋房子。”接着转身打开大门,露出神采奕奕的笑容,口齿伶俐地向各式各样的顾客介绍着房屋的优点,八面玲珑地应对着顾客的质疑和刁难。然而在客人们走之后,她静静地关上门拉好帘子,毫无预兆地突然崩溃大哭起来。突如其来的哭泣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随着她哀伤却隐忍的啜泣,观众不由得明白了她的委屈。她真的很累吧,有一颗要强的心,却有一个能力不高的冷漠丈夫。
在这段情节中,飘过一连串的弹幕“生活真的很累”、“无论多努力业绩也上不去的无力感”、“男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我可以轻而易举地想象到这些弹幕背后,都有一个疲惫不堪的灵魂,大概率她们都是母亲。
现代女性不仅仅要肩负育儿的重担,还要出门上班分担经济压力。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磨灭了青春,也失去了丈夫的支持。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家庭中的母亲面对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一般都选择了穿上厚重的铠甲,可是在让自己更加坚强的同时,也失去了自身的温度,封闭了内心。最致命的是,这样一个母亲虽然任劳任怨、辛苦操劳,但她们会喋喋不休地进行抱怨,将负面情绪肆意播撒在家庭的每个角落。
女儿小珍是个新新人类,离经叛道、愤世嫉俗。与青春期的每个孩子一样,不想与父母沟通,把话更多地讲给自己的闺蜜安琪听。闺蜜安琪是个成熟漂亮的女孩子,身边追求者众多,自称有丰富的恋爱经验。甚至安琪吸引了小珍父亲赖斯特的热烈追求,也导致小珍对于家庭失望透顶,决定杀死自己的父亲。
这样一个决定看似超乎伦理,但却并不是毫无根据。我们常常讨论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显然小珍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她的健康成长并无帮助。一个软弱无能的父亲,再加上一个不停抱怨的母亲,催生一个“不正常”的小孩,也是太正常不过了。
强势的父亲、软弱的母亲和敏感的儿子
街道上新搬来了一家,成为了赖斯特的新邻居,这也是影片第二个濒临崩坏的家庭。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菲茨曾经是美国海军上校。菲茨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严厉男主人,一个绝对权威的家长形象。他要求家庭成员绝对服从,像操纵提线木偶一样控制着妻子和儿子。
女主人性格软弱、寡言少语,犹如一个灰色的影子,在家庭中更像是一个保姆。她既没有丈夫的疼爱,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看上去身体也不太好。在儿子被父亲赶出家门时,只能无奈地叮嘱儿子穿上雨衣。她不能庇护自己,也不能庇护儿子,更无力改变家庭的不平衡关系。
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家庭,父亲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这样的父亲一般思想保守固执,性格暴戾,常常贬低家人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甚至于采取暴力手段压制反抗。
然而往往这样的男人内心是极其自卑的,愤怒是他们某种不可告人秘密的遮羞布,暴力手段就是他们维护自己脆弱神经的武器。而菲茨上校的秘密就是他是个同性恋,而且是个恐同的同性恋。矛盾的两极同时存在于菲茨的思想中,这让他更加暴躁。他捕风捉影地怀疑自己的儿子芮奇是同性恋,生怕自己的悲剧在儿子身上重演,对芮奇采取强制手段。另一方面,他在怀疑儿子和赖斯特搞在一起之后,又对赖斯特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
在这样一个连呼吸都要轻声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子芮奇,是一个苍白英俊的艺术青年。他喜欢摄像,常常用镜头记录这世界上的美,旁人看来枯燥甚至残酷的东西在芮奇的镜头下都有着独特的美感。他拍摄一只死在草地上的鸽子,拍摄一只随风飘荡的塑料袋,也偷偷拍摄隔壁的小珍。他眼中的事物有着纯粹真实的美,甚至被感动得眼含热泪。
所有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的温暖,都不能轻而易举被其他事物治愈。芮奇也有变态的一面,他曾因吸食大麻被父亲强制送入军校,被军校开除之后,又被父亲送进精神病院。从此,他成为一般人眼中的疯子,自言自语,孤僻古怪。他自知无法反抗父亲,于是他开始阳奉阴违,在父亲面前绝对服从。但是背地里却仍然吸食大麻,并且售卖录像带。
芮奇的家庭虽然健全,但是事实上是残缺的。
现实中有多少如菲茨一样的家长,他们试图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们没有感受到过家庭的温情和宽容,只学会了如何不动声色地进行反抗。这样的孩子往往如芮奇一样敏感脆弱,甚至有点神经质的另类。
但是少年的心总归是纯净的,会被这个世界上纯粹的美所感动,流下赤诚的泪水。芮奇渴望自由,想要成为自己镜头下的塑料袋,随风而舞,去享受这个美丽的世界。
每一个无助的人都曾有过快乐
男人想重振雄风永远不嫌晚。在遇到女儿小珍的同学安琪之后,久违的快乐又回到了赖斯特的心中。
安琪是一个美丽且有些成熟的女生,是男人都会对她产生幻想。赖斯特旁若无人地想象着安琪躺着一大片红玫瑰花瓣中,姿态优美而魅惑、肉体年轻而活泼,足以让这个萎靡的中年男人得到重生。赖斯特毫不羞耻地对安琪大献殷勤,即使这引起了女儿的强烈不满。他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撕掉丈夫的标签,公然在妻子面前打飞机,毅然辞去工作,开始健身跑步,奢望有一天赢得安琪的注意。
与其说赖斯特迷恋的是安琪,不如说赖斯特迷恋的是青春。安琪鲜嫩饱满的肉体对于赖斯特来说是一个符号,代表年轻、激情、热血。得到安琪就是抓住了已经失去的青春岁月,在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寻找一个出口,让光照进来。
赖斯特的种种变化引起了家庭的小动荡。妻子卡罗琳出轨了,偷情的现场却被赖斯特撞了个正着。小珍也对父亲的好色忍无可忍,决定雇凶杀死父亲。于是,在一个夜晚,赖斯特终于得到了安琪的垂青。而妻子卡罗琳带着手枪回家,准备杀死丈夫。女儿小珍正要与邻居家的儿子准备私奔。一家三口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奔赴他们的命运……
然而讽刺的是,淫娃一般的安琪竟然从没有过性爱经验。一刹那,赖斯特突然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他帮安琪穿好衣服。他终归记起来自己是个父亲,向安琪询问自己的女儿小珍是否过得很好。听到安琪肯定的回答,他露出了慈父的微笑。出乎意料地,安琪突然问赖斯特:“你好不好?”赖斯特感到诧异,呆愣几秒之后,眼睛渐渐湿润了。“好久都没有人这么问我”,他感慨道。接着微笑着说:“我很好。”安琪起身离开,赖斯特若有所思,他笑出声:“我好极了!”他拿出全家福照片,照片上的赖斯特年轻快乐,妻子卡洛琳开朗明丽,小珍坐在两人中间一副天真的模样。
我们曾经是快乐的,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变得乏味无趣、庸俗不堪,开始变得不再快乐,失去了世界的美丽。然后开始找乐子,把生活变得更糟。影片中的赖斯特一直生活得很困惑,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如此平凡。是啊,每个成年人都不再年轻,归于平凡,但并不意味着平庸一生。但芸芸众生,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可以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时的赖斯特终于明白,这世界上的欢愉和美丽,哪怕是短暂的,哪怕已经过去,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永远存在在记忆中,永远不会失去。
赖斯特终于明白了生命中的可贵之处。可惜,导演不打算给电影一个圆满的结局。正在赖斯特打算回归家庭的时候,一声枪响,所有幸福的可能性都划上了句号。小珍和芮奇最终决定私奔,他们走下楼来,看到的是躺在血泊中的赖斯特。携枪归来的妻子在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还是选择将枪扔进衣柜,抱着赖斯特的衬衣放声哭泣。那么是谁杀死了赖斯特呢?这个秘密就留给观影的人们自己揭晓吧。
电影结尾,赖斯特的独白也揭示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听说,人在死前的一秒钟,他的一生会闪过眼前。首先,其实不是一秒钟,而是延伸成无止境的时间,就像时间的海洋。对我来说我的一生是躺在草地看着流星雨,还有街道上枯黄的枫叶,或是奶奶手上像纸一样的皮肤。还有我第一次看到东尼表哥那辆全新的火鸟跑车,还有珍妮,还有卡洛琳。我猜我死了应该生气才对,但世界这么美,不该一直生气。有时一次看完会无法承受,我的心像涨满的气球随时会爆。后来我记得要放轻松,别一直想要紧抓着不放。所有的美就像雨水一样洗涤着我,让我对我这愚蠢卑微的生命,在每一刻都充满了感激。你一定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别担心,有一天你会明白。”
影片一直以来被人们关注到它所探讨的中年危机问题,但其实,它所涉及的远不止于此。电影源于生活,却是生活的极端反映,观众在电影中的各种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观众可以在跟着赖斯特一起觉悟生命真正的美丽所在,可以探索原生家庭与孩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以旁观小珍和芮奇之间惺惺相惜的少年恋爱。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这就是此片的魅力所在。无论你关注了哪一点,最终都会发现这世界到底有多美。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