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我的高考
人们知道全面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但是早在1973年,全国就曾经搞了一次入学考试,不仅是大学,当时连初中和高中也都实施升学考试。1973年,我还在农村插队,有幸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升学考试(1964年,参加过小学升初中的统一考试)。
这一次文革中唯一一次全国性的升学考试(其实是以省为单位进行的),后来却由于“四人帮”利用了“白卷英雄“张铁生事件,实际作用大打折扣,致使无数德才兼备的青年人又一次丧失了发展的机会。此后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高校再也没有实施升学考试,1973年的“高考”,真的成了中国“文革”期间“空前绝后”的升学考试。
当然,尽管作用有限,本人却还是因为有这次机会,在有关政策关照下,凭着考试成绩,还是跳出了农门,走进了校园。
这次全国性的升学考试是在邓小平复出的大背景下举行的。在邓小平支持下,1973年3月20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教科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提出招生工作要“重视文化考查,了解推荐对象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入学学生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的实际文化程度”。
正是根据这个《意见》,1973年,国家实施了文革以来首次以推荐为基础的大中专升学考试。大中专的考试要求却是一样的,现在想来非常可笑。
记得我们考试的考点设在公社驻地(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一所中学---莒县二中(招贤中学),距离我们下乡的村庄大约有三华里多一点,中间隔了一条小河,平时河里水流不大,有石块儿垫出水面,从上面走过去,水稍大些时,也可以淌水过去,平时赶集人们都是这样经过这条河的。
考试内容包括政治(政治挂帅)、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没有考英语学科(有崇洋媚外之嫌,今日如此重视英语学习也是矫枉过正吧),最后一天考化学。
值得记忆的是考试第三天发生的事情。考试第三天凌晨五点钟左右,我和同知青小组的另外一位男同学,被隆隆的雷声和哗哗的雨声惊醒了。往屋外看去,如注的雨水伴随着电闪雷鸣下个不停。我俩再也睡不着了,因为还有一场考试在三里之外要参加。等到六点左右,雨竟然没有丝毫减小的迹象。
为了不耽误考试,我俩决定冒雨去考场。
我们身上披着塑料布,书包里放着复习资料(也用塑料布包了起来)就上路了。走到河边,我们都傻了,平时水不大的一条小河,突然变成了几百米宽的大河。河水翻着浪花,打着旋儿湍急的流向下游。
过,还是不过?趟水过危险性很大,但是可以如期参加考试,否则,将会因为缺考,而丧失了求学(更重要的是跳出农村)的机会。
站在河边看去,大河两岸一个人也没有。我们商量了一下,觉得自己水性都还可以,而且平时常来常往,对河床情况也比较熟悉,于是下决心趟过河去!
我们两个人把衣服全都脱了下来,用塑料布把衣服连同书包一起裹了起来,顶在了头顶上。那位同学个子比我高半头,他就站在上流,我站在他的下方,两个人手挽着手,毅然走进了河里。走到河中间水流最急的地方,上流的水几乎能没过我的头顶,多亏同学在上面护着我,只见水流从面前急急的流过,却不会影响呼吸。
就这样,我们两个人一步一步在水里的挪动,终于渡过了激流区,然后又趟过了大片比较平静的水面,站到了对岸的河堤上。
河堤上面有一个看林子的窝棚,我们就钻了进去。里面一位看林人看到两个赤条条的小伙子闯进来,很是惊讶。我们给他解释只是借此穿上衣服,他才明白了过来。
穿好衣服,我们两个人又“道貌岸然”起来。这时候,雨终于小了,我们从容的走进了考场。
这就是当年参加“高考”的一幕,终生难忘。
和我一起渡河的那位同学,早在十几年前就过世了。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好在听说他有一双儿女,后来都出息的不错,也算是对他上天之灵的一个安慰吧。
人生难得一回博,搏过方知有收获。在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坎坷,关键是敢不敢冲过去,你说,对不对?!
刊载于《老朋友》杂志2015年第7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