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悠悠悠
阳光正好,恰逢花期
循着茶香,再次来到人在草木间
任姐坐在我对面,她泡了一壶石介
举手投足透着匠人的风骨
初见
“石介” 是人在草木间的推广单品。这饼茶重200克,在我手中却感觉分量十足,仔细观看,背后的商标上详细印制了采摘期、树龄、海拔、储存方式、净含量等等。
任姐笑着说:“这大约就是契约精神吧。” 这是任姐与茶的契约,也是与茶客的契约,不欺诈、不隐瞒、不伪饰,制作最精品的茶亦是任姐与自己的约定。
“人们如何才能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群体中,仍然能自由如初?” 答案就是契约。这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所给提出的问题且给出的最终答案。
“做出一款茶就一定会对它负责,对它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这是任姐的个人信条。一年两个茶季,任姐做的任何一款茶,都要经过四个茶季,反复推敲、研制,亲自对原料进行品鉴,每一款茶品的诞生都来之不易,这个过程对于任姐说便是反复淬炼的经历。
任姐递了一杯茶给我,我已然闻到了茶香。
对于任姐而言,如果要推广茶单品的话,一定要有比较硬的品质。所以,每逢古茶树的采摘期,都是任姐最忙的时候,她日夜守在茶山,渡过一个又一个沉静而又朴实的日子,对原料的精益求精,制作工艺不断地研究与提升;她不受外界的干扰,谨慎、紧盯着从采摘开始的每一个环节,她都严格把控,力求完美。
做茶如同做人,制茶要求品质,做人要有良心,打磨心性,不间断地揣摩淬炼,才能达成精炼地技艺,才能制出高品质的茶。
设计
细细品味这款茶,又仔细观察这块茶饼。
茶饼的外包装棉纸印制石介的图案,不同于市面上的普洱茶包装大多非常饱满,颜色热烈且元素颇多的设计。
石介似一股清流,毫无繁杂、臃肿之感,它的图案更像是一种朴素的描绘,线条简约却不简单,绘出了古茶树树干的年轮、枝丫,以及最顶端的嫩叶,这几种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将古茶树盘曲、枝干扭转形成的褶皱年轮的纹路合成了一个石字,极富创意。
颜色选用了黄绿,契合茶树、茶叶的颜色,这种绿让人看了很舒服。
图案整体有且只有一个石字,远观又像毛笔字的行楷,笔锋流畅,直行直势,结体紧凑,圆转连带,收笔起承转合,笔到流畅飘逸,颇具古风雅韵。石字下口留白许多,完美的将古茶树和石头的元素结合,静中有动。
无论从上、下、侧面、斜面或者任何一个角度来欣赏,石介都是一个独特的图案,那种微妙的线条之美,将茶叶的轻盈与茶树与石的厚重,结合的极好,既体现了石介茶的特点,又有对美感的考究,又留给喝茶的人无限的想象。
品这款茶,嗅着杯底余留的蜜香,想象月光下的山间石砺中的古茶树在清风中轻轻颤动,枝桠交错下映出斑驳的影子,似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之感。
无疑,石介就是另外一种完美。
好像一首诗: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缘起
说起为什么要做“石介”这款单品,还因为一个有趣的机缘和契机。
2011年春天,已经制茶12年的任姐第一次赶赴勐海,在茶山里制茶。一天外出吃晚饭,看见道路边上却围着不少人,原来此处是个原料集散地,许多老茶农将茶料摊在蛇皮袋子上,跟前来问价的茶客要和、聊天、议价,借机寻找买主。
任姐略略看了一圈,没有合眼的。
此时,人群中有个独特的存在却引起了任姐的注意,是衣着很整洁的一个小伙子,面目清秀,看上去年纪轻轻的。他也是茶农,面前摆着一箱茶料,他却不吆喝也不主动搭讪,一直安安静静地看着过往的茶客。
任姐细看了他的箱子,顿时起了兴趣,原来小伙子不像其他茶农,很随意地将茶料摆在蛇皮袋子上,而是很细心地放在纸箱里,纸箱里还放置了一张防水层,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茶料。
任姐走上前去,跟他打了声招呼,小伙子很平和地一笑,任姐细细观察了毛料,条索直、整齐、显毫且嫩度高,任姐随口说了句:“保山这个地方的古茶树不是很多。”
小伙子听了愣住了,顿时眼睛一亮,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度:“真是遇到前辈了!”
任姐一细问,小伙子笑着回答说:“我在这里蹲两天了,遇到的人都说这是台地茶,从没人说这是古树茶。”
那时保山一带的茶并不是很有名气,二人话题说开了,聊了好久的茶,小伙子高兴的是遇到了一位懂茶的行家,任姐欣慰地是找到了一款好茶料。
任姐决定择期去小伙子的故乡看看古茶树。那个地方叫漭水。
漭水
“盘古造物一粟为茶,信手掷于一水为沧,粟飘于水千里,淘于土万池,集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滞于漭,生息千年为林,为源。”——漭水
保山昌宁县漭水镇在北纬25°,毗邻澜沧江,也是闻名已久的茶乡,历史上茶马古道自顺宁、右甸进漭水,经沧桑古站“安澜桥”过茶铺领岗进下关入川、藏等地。
循着山路进了半山腰的村寨,茶山在村子的后方,因为土壤中石头较多,反而不怎么泥泞,所以整个村寨非常干净、清爽,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4.5℃,从远处看仍有云雾缭绕的感觉。
任姐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漭水的茶树,非常震惊,这里的茶树树姿直立,主干明显,但是比别处的古茶树要干瘦,200年的古茶树树干只有碗口那么粗,但是在石砺间生长,根系扎得非常深,用长长的根系将石头紧紧地包裹住。
细细观察,茶树上的叶色很有光泽,叶形肥壮且大,叶质软,嫩芽黄绿色,茸毛很多。由此,任姐回忆起第一次品原料茶,感觉茶汤香气浓郁,滋味甘甜。
一款好的普洱茶离不开好的原料,而原料的产地和初制技术是形成毛料品质特征的关键,而云南大部分茶区由于各地基础不同,导致了出现了制茶水准的高低之分。
在任姐看来,其实漭水古茶树的茶原料,其内含物质的保有量,比如茶多酚、氨基酸等等含量非常丰富,完全不低于勐库地区的茶树,只是受到制作工艺的限制,好茶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精华。
当地人仍然用非常原始的制茶手法,比如他们炒茶的锅灶,仍然停留在民国时期的水平,水平非常滞后。所以,此地的古茶树,没有很高的产量,故制约此处的工艺发展。
任姐想把这款古茶树原料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快着手就开始了接下来的工作。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要做一款普通人都喝得起的古树茶。”任姐微微一笑,我却能想象到当时任姐下决断的时刻,如今才有了我们现在品尝石介的好机会。
任姐帮村子里建了两口锅灶,并且毫无保留地将炒茶、制茶工艺全部教给了小伙子,这个小伙子非常勤奋,每天都不停地练习炒茶、揣摩,当他手艺练到达到任姐高标准要求的时候,任姐觉得决定出单品的时机到了。
命名
在命名时,灵感骤然而至:石介。
字面上理解为描述生长环境,在石砺间生长,深一层的理解为,这是漭水茶树的精神。
陆羽在《茶经》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铄壤,下者生黄土。”其地,指土壤。意为:土壤是以乱石堆为佳,在这种地方生长出来的茶叶是茶中的上品。
这句话点明了茶树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都是从土壤中获得,乱石堆这类土壤结构良好,能保证土层的通透性,矿物元素和微量元素,养分齐全,有利于氨基酸的合成和转化。
漭水的古茶树的根系深入充满石块的土壤之中,吸取难得的养分,进行大量的储备,到时适当时机,慢慢释放, 彰显其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终于,石介于2013年开始试制,2015年正式出品,关于石介,朋友和客户的反馈都非常好。
因进行过反复的制作和不断调整的工艺,石介从外形上看条索整齐、耿直饱满、非常清秀,它是所有的产品中,条索卖相最漂亮,颜值最高的。
看着这压制好的石介茶饼,条索弯曲堆叠成了层层堡垒,好像被时光遗忘的深埋在土壤中的岩石层,每一根条索都用自己独特的弯曲形态,展示曲中有直的筋骨,一窥条索间的缝隙,好像掩着无人知晓陈旧的秘密,丰富的绒毛在光线的折射下显出银色、褐色或暖色的微光,它成了最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经过泡制后,石介的叶脉很清晰漂亮,内含物质非常好,汤感粘稠,回甘快及持久,香气中带有梅子香和蜜香,口感绵柔,它的叶底活性很强,很烈性、野气、倔强、刚硬的茶气直冲头顶,给人感觉是柔中带刚,这就是属于石介的本真的特质。
轻嗅茶饼的香气,好像秋日的茶山之上,满山的植物被西下的太阳晒了多日,踏在草丛里发出唰唰的声响,在茶树下、草垛旁躺着清匀地呼吸来的香气,那香气里混着泥土香、花香、果香,以及被晒干透的干草味道,隐隐还混合着被熏烤的柴火香和草野之气,顿时渲染了全身。
古茶树让漭水的高山有了灵气,却根源于这些茶树的拼搏。
它们的躯干在这充满石砺的土壤之中扎根,它们的根系柔弱却又不甘心无情的石砺拼凑地无法穿越的阻碍,旋转、扭曲着在黑暗中攀爬,盘根错节之处,沿着坚硬的石头,像苍鹰的利爪,又像紧密的渔网,越发地坚韧,牢牢地抓住岩石。那根系上伤痕累累,枝干上的伤疤不停地催促着、拥挤着、冲刺着向前,那枝丫拼尽全力地向上生发,终于,就这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每一棵古茶树,都是如此的努力,这就是石介精神所在。
在普洱茶行业浸染了15年的任姐说,她和石介惺惺相惜,大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像任姐曾遭遇的挫折、磨难、低潮期,但在这制茶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脚步。任姐用自己的执着与专注,以及对普洱茶品质的极度追求,成就了她的匠心精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只为能做出最好的茶品。
就是这样,凭着执着和坚持,任姐手中出品的每一款茶,都不曾让人失望。
2018年2月7日 以文字书写灵魂,交付喜趣,收藏星辰,在光里永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