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信念的评估
精神分析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内驱力,情绪,潜意识水平的认知,原始的思维过程。
原始的认识模式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性和逻辑并受欲念的驱动,也就是以享乐为原则而不以现实为原则的认知模式。在我理解,说的就是“本我”。
需要关注到个体“内部信念”的差异性。
重视潜意识病态信念的这种理论取向,最初被称为“控制-掌握理论”。我们所有人都存在系统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存在于潜意识水平,往往指导我们自我实现。假如一个人具有适应良好的内部信念,那么他就有机会幸运的生活在满意中。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内部信念强调的自我贬低,或者徒劳无功,或者躲避亲近,背信弃义等,那么这个人则注定要反复遭受痛苦。
治疗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患者的非理性信念提出质疑。一部分人的核心病态信念在潜意识中,也就是他自己意识不到,治疗师发现并帮助患者把不合理信念程现在意识状态,让患者自己看到意识到,也就达到了大部分的目的。然而大部分患者的病态信念未必是在潜意识中,但是自我协调的,比如很多患者毫不迟疑的说出“男人都是畜生”等,他们对此深信不疑。如果想办法让患者看到或者质疑自己信念的合理性,也几乎就到达一定治疗效果。
人们最深层次的最不合理的生活信念往往根深蒂固,他们被牢固习得并被反复强化,因此如果要消除的彻底不在是很不容易的。
治疗师通过如下方式来寻找患者的病态信念:
1.根据患者对生活的总体评价:治疗师通过和患者漫不经心的聊天,触及到其内在的核心信念。
2.根据患者对个人经历的描述,患者的自身经历可以反映出早年生活的潜意识信念。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经济地位,种族成分),患者自身和其家族所持的政治观点,也同样反映出其秉持的内在信念。
3.患者的习惯性行为
4.治疗师的移情反应也可以扑捉到患者的内在信念
理解病态信念在临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1.我们需要知道,在治疗一开始,患者潜意识里就期望治疗师能对他的那些病态信念提出驳斥,他们潜意识里也认为这是造成他们无法过上满意生活的源头。治疗师需要注意不要强化这种信念。
2.没人认为,治疗师不应该努力表现出一副拯救者的姿态。意思是,应该这样。
3.治疗者和患者需要建立可信任的关系,一旦关系建立,在彼此的联络过程中,治疗师经受检验是必定的。检验分成两类:移情检验和由被动到主动转变的检验。前者,患者检验治疗师是否会像是他产生病态信念的儿童客体那样行事,后者患者以自己儿童期受虐待的方式对待治疗师,然后密切观察治疗师是否想患者那样依赖病态信念处理事态。
针对第一种检验,治疗师可以平静的出患者是否把治疗师当成了幼时的客体,因为是平静地指出,这是一种干预。后者,治疗师必须毫无防御的面对患者的挑衅,不能误以为她已经向治疗师暴露自己的缺陷,这是一种展现或者是演示。
总而言之,治疗师除了要接受患者的检验,更主要是帮助患者领悟:究竟是什么信念导致了检验,检验如何构成,最初是如何有效地保护患者以及现在是如何对患者造成伤害。
在治疗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棘手问题,类似患者要求异性的治疗师拥抱自己亲吻自己之类,对于这些现实问题,最主要一个原则是把自己的真实担忧矛盾等想法展示给患者,而非生硬地拒绝或者不假思索的接受。
(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