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电影的标签、流量明星的缺失、平庸的名字、平庸的海报、低调的宣传,加上在寡淡的十一月上映,《无名之辈》这部片子无论怎么看都有种在影院里放一天就会被撤下的宿命。
不同于其他文艺电影的清高和避世,这部电影还有两个标签,“喜剧”和“乌龙劫案”,可能这是最初一票观众进入影院观看的原因。
却不成想这部片子在2018年年尾成为了一匹黑马,没有多少宣传,但是自来水军四处安利,让这部电影在十一月清汤寡水的日子里大放光芒!
我们没有看到这些可悲人物的肮胀丑恶
《无名之辈》多线叙述,四面开花。这部电影就像把散弹枪,一枪打下去,数弹齐发,颗颗击中观众心房。
电影中的小人物说起来可悲——妓女、酗酒、犯罪、欠债,奇怪的是我们没有看到标签化的肮胀丑恶,反而产生了同情、怜悯以及感动,对他们顿生敬意。我想没有观众会对这些人物以貌取人,以身份地位取人,他们就是无名之辈。
电影团队的才华和用心,将人类最深处的东西挖掘了出来。这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梦想、尊严、爱、亲情、责任,等等这些再简单不过的词语,却是人类的共情。那些追求华丽特效、高大制作以及强大卡斯的电影,时常忽略的就是这些最简单的共情。
《无名之辈》拍成了地方普法栏目剧?
好评如潮的同时诟病者也颇多,集中看了一下评论,负评大致分为了笑料尴尬、没有电影感、多线叙述的漏洞三个方面,有人甚至批评说,这部电影拍成了地方普法栏目剧。假如地方普法栏目剧能拍成这样,就没电影院什么事儿了。
笑料尴尬的确是这部影片的毛病,虽然电影大方向立意很高,但是细节方面暴露了编剧的能力不足。比如劫匪二人在马嘉祺家里发生的几个抖包袱片段,如大头给眼镜上药几次疼痛,编剧有意搞笑,但只能是尴尬。然而这并不影响这部片子的升华,在最后陈粒的《光》和汪苏泷的《无名之辈》音乐中仍旧感动了无数人落泪。
至于没有电影感更是扯,我一直很奇怪他们口中的电影感是什么,调一下色就有电影感了吗?在黑白电影的年代无色可调,难道就不叫电影了吗?这么喷的人真是很无脑。
喷的人不外乎一点,这部电影以寻枪为主线,其他几条副线如马嘉祺情节完全可以删掉不要,根本不影响故事发展。
我同意的确有的副线是没必要出现的,比如王顺财这个人物,他的情节是可以删去的。整部戏他只敲了一下马嘉祺的门,去了躺梦巴黎,对四个主要故事发展基本没有帮助,浪费镜头。
另外,还有依依和高翔的小清新戏在这部感情深微的大戏中显得突兀,中学生打架以及霸道总裁式的恋爱是琼瑶玩的套路,最后中学生打群架的戏更是减弱了整部电影“小人物大能量”的说服力。
有一点我要反驳这么喷的人,这部电影的主线不仅仅是马先勇寻枪,还有劫匪逃脱、马嘉祺重燃希望以及高明欠债。
剪辑时略显故弄玄虚
这部电影的多线叙述没毛病,只是有些地方剪辑得很混乱。本来多线发展就很容易造成混乱,剪辑的时候又时而正叙时而倒叙,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前半个小时的戏时偶尔会觉着莫名其妙。比如电影有一场是先放劫匪控制马嘉祺片段,再说明劫匪如何逃到马嘉祺的房间,其实这么做,相比于正常叙述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还有一处劫匪正要离开马嘉祺的房间,忽然一声敲门声戛然而止,镜头切换到了马先勇买菜、交学费一节,这么做相信很多观众看了会不舒服。编剧大概想设置一个悬念,但真没必要,反而显得故弄玄虚。
和《疯狂的石头》没有可比性
说到多线叙述就会有人拿《疯狂的石头》说事,但真没有可比性。《疯狂的石头》的确是多线叙述,但它只有一条主线。有人说《无名之辈》的主线是寻枪,其他的都是副线,马嘉祺的戏可有可无,这么说的人见识太浅了。
首先谁说好电影一定要只有一条主线呢?这部电影四条主线同样具有感染力。
饶晓志自己都说了,本来打算拍四个独立的故事,但后来觉着应该融会贯通一下。电影就像是一把枪,可以是一枪一弹,力量集中,也可以是一枪多弹,力量虽然分散,但是颗颗子弹中靶心,更有分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