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成型于周朝的它,其艺术形态和思想内容无一不受到周的文化形态和经济状况的影响。
周的文化特点是在继承商文化优点的同时,也吸取了其教训。推出了其新内容,新气象,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是如此。那么这样的特点对《诗经》的艺术形态和思想内容产生了什么具体的影响呢?
读过《诗经》的人都曾被其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所折服吧!如此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表意文字断然不可能是周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这套文字体系,形成于远古公社时期,在夏商时期得到长足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意文字体系,周灭商后就继承了这套成熟的体系,也就为《诗经》中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语言创造了基础。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有着大量讽刺时政,反映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的篇幅。这种艺术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周文化的两个特点。一是周王朝实行礼乐制度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贵族们对诗产生了较大的需求,统治阶级有了需求也就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同时既然诗歌是需要唱的,那么对民间采风而来的诗歌进行编排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所以诗歌复沓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的句式,大抵是为了方便歌唱。二是周王朝吸取商王朝骄奢淫逸导致阶级矛盾尖锐以及过于依赖鬼神的教训,周王朝创造性的构思出了一套敬天保民的思想,以及统治实行裕民政治。这就决定了周时期统治者们特别注意倾听底层人民的声音。《诗经》中有篇《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就是反映了这种思想。惟有在这种条件下,反映基层人民的现实主义诗歌,讽刺统治者的现实主义诗篇才能在《诗经》中保存下来甚至得到传唱。不然,统治者看到《硕鼠》《墓门》等篇章就勃然大怒,然后人头滚滚,那么《诗经》中的风篇还会剩多少呢?
《诗经》创作历时很长,最早的篇目与最晚的诗篇甚至相差数百年。所以,在《诗经》中也有着周的历史变迁。
《幽风.七月》是西周人追溯周先公居住幽地时的一首农事诗,反映了周国立国初时的农业生产和经济面貌。诗篇中的农人一年到头为主人劳作,打了猎,大猎物要献给王公贵族,上好的裘皮要进贡,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连粗布短衣也没有。除了上缴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主人家筑室造屋。年终庆祝丰收之时,还要祝主人万寿无疆。这说明了,当时农业生产规模不大农业管理较落后,而且的农人衣食依靠于周君,没有自己的经济。这时的周国经济上还处于原始奴隶经济。
但到了西周时期,《诗经》描写的农事画面就不一样了。《噫嘻》中“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载芟》中“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水平比周国时期明显更高了。诗篇《东山》多次写“慆慆不归”,士兵们归家心里强烈。又有“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家园荒凉不可怕,也是这样越想家。士兵想家看起来正常,但对普通大众而言。家的概念是有私产后产生的,奴隶是不可能想家的,因为他们一无所有,他们自己都是属于奴隶主的,奴隶根本就没有家。那么如此可见西周的经济已经不想周国初那样的纯粹的原始奴隶经济,奴隶部分的有了私产,转化成了农奴,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经济转为封建农奴经济。
这种转变发生在周国初到西周,那么具体在什么时期呢?大概是在武王伐纣前期。正是因为这种转变,周的制度比商的制度更加的优越。周代商也就有了可能。《诗经》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信息,其上述中关于经济的进步发展的内容,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