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专题
其实我个人是很喜欢推荐书籍的这么一个专题的。我可以借着书发表我的主观观点,同时如果有一个人因为我的文章去看了一本书,这赋予我的文章、以及我本人的意义,要远远超出写文章这件事本身。
问题在于我看书的时间少而且速度慢,所以这个专题的更新速度绝对是比不上单纯描述自己的。所以每次写荐书类文章的时候,我都写得比较慢,比较清晰,比较认真。之前也写过几篇,有的公开发了,有的没发,但都遵循我的一个原则——不剧透。
我特别讨厌中心思想概括这样的东西,一句话告诉你一本书的内容,那故事还有什么看头呢。我觉得同一本书,每个人看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大都会非常笼统地写一些书籍里的思维方式和我的一些启发。至于真正的故事,大都留给别人自己去探索。
正文
下面是正题了,读《海边的卡夫卡》的契机是:上周有一天晚上,就很无聊,没有想看的综艺、没有想复习的科目,心里有一个声音极其强烈地想要看《挪威的森林》。但毕竟已经看过了,又是长篇,花很长的时间再看一次着实不是我这个年龄的风格。所以就决定再读一本村上春树,最终在《且听风吟》和这本之间,选择了《海边的卡夫卡》。
这本书读来是很有魔幻现实的味道,但我并不敢妄下结论,特意在网上找了一下魔幻现实主义的定义和对这本书的评价。平时我是很排斥在自己写书评之前看别人的书评的,我觉得很容易被对方的思路影响。所以在写这篇之前,我也只确认了这么一件事——就我的理解而言,这就是一篇魔幻现实的小说。
这本小说太复杂,我不敢说我完全领悟了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或许是因为我不够成熟,也或许,是因为我不够聪明。小说涉及亲情、爱情、人生、孤独、性、死亡和诸如“我是谁”的哲学命题。为了理清思绪,我想就我并不充足的阅读量,通过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来谈谈这本书传递出的思考
15岁的孤独
《海边的卡夫卡》与《挪威的森林》,都关于青春、孤独与爱情。关于爱情,我不曾经历,也不着急搞懂。但青春和孤独,诚然是我挺喜欢聊的两件事。就这一点来看,我喜欢《海边的卡夫卡》较之《挪威的森林》要多一点。因为后者更多地讲述爱情,前者则更多地描写着孤独。
不妨就孤独来聊一聊吧。卡夫卡15岁离家出走,原因和结果,都是孤独。对于孤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卡夫卡拒绝孤独,害怕孤独,不惜一切寻找着孤独的原因,也终未摆脱孤独。现实中有些人,希望在灯红酒绿的生活里逃避孤独;也有人,在黑暗中沉默着享受孤独。我想我属于后者,也庆幸自己属于后者。
昨天下午,又下了很大的雨,我在铺满莲叶的湖(池塘?)边坐着读书,这种环境可以让我感受到绝对的放松,有时可能是绝对的自由。有那么一段时间,只属于我,没有任何与此有关的另外一人。我更愿意称之为独处,而非孤独。
我自视没有社交障碍,我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甚至陌生人,都可以比较融洽地相处。但如果真的问我,我希望怎样度过一生,我想,如果可以地话,我最期望的,是独自一人,走遍山川河流,看尽世间冷暖,于某一僻静小院,与山与水与书与我,恬然度日。
回到卡夫卡的孤独,我想,可能每个人在某一个年龄都会感觉到被世界抛弃的孤独,但与其寻找原因与寻找所谓残缺的另一半自己,不如享受独处带来的自由与宁静。
平行时空
这部分是与《解忧杂货店》一起的,想说的是日本的作家比较擅长利用时间轴来铺排情节,也就是所谓的平行时空。我记得我在写关于《解忧杂货店》的那篇的时候说过,东野圭吾将缜密的逻辑用在了一丁丁点的超现实想象。与硬科幻《三体》的科学逻辑不同,这里说的是时间逻辑。
多条叙事的时间线,错综复杂,最终汇于一点。这样的写作方式,较之单一时间轴(不论是顺叙、倒叙)都要来的巧妙与精彩。
《海边的卡夫卡》在两条时间线的基础上,还用梦、森林、图书馆等意象连接着多个时空,现实与想象交错纠葛,诚然是增大了阅读的难度,但仔细想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人的实际存在与精神意识剥离开来,更深层的剖析人的心理、解读人与自身命运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魔幻现实
既然提到魔幻现实,就还是想对比《百年孤独》。其实与上一部分有一部分重叠,这两部作品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时空错乱,都是预言式的错乱。但《百年孤独》似是沿着预言不断向前发展,不是非常重视因果,而《海边的卡夫卡》中预言只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而且故事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一个现实意义上的因,才会导致一个现实意义上的果(尽管这个结果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
这种写法给人的感觉就是错乱,尽管是悲剧,尽管有人在死亡,有人在痛苦,但这些事情本身没有太强烈的实感。毕竟是别人的故事,而且并不容易引起共鸣,因为一些死亡的原因,确实不太像日常生活可以见到的。
那这类故事给人深刻印象的地方在于:命运的不可违抗。所有人的故事,早在与自己无关的年代就已经注定了。所有人,都在冥冥之中听从着某种力量的安排。一生的行走轨迹,自认为自己争取与选择的生活,其实与自己全无相关。
究竟什么才是“我”,什么才是我可以决定的。或许这些作家,在经历了频繁地思考,无法得到答案,才会选择叙述这样的一个个深刻的故事。
文学家的造诣
《海边的卡夫卡》与《挪威的森林》都涉及很多音乐的描述,但我在古典音乐方面没有一丝丝发言的资格,只能感叹村上春树的音乐素养。另外是《海边的卡夫卡》中的预言——《俄狄浦斯王》式的预言。我感叹的点在于,村上春树可以将古希腊式的预言,运用在日本式的现实与想象中,重新创造一个情节完整、思想深刻的故事。果然一些人,生来就是为了做一些事情的。写短篇的梦想夭折的我,也就只能远远地仰望着这些大家,在他们的故事里品味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