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对心理学感兴趣,因为深知每个人做的事情、说的话等等的背后都有相对的原因。
学习心理学是一个首先了解自己,也就是认知自我,进而了解别人的一个方式。但是市面上很多心理学书籍要不就是专业性强较枯燥,要不就是泛泛而谈类似鸡汤。
不过近来我发现了一本有趣全面的心理学大众读物—《安妮聊心理学》。这是安妮·鲁尼的作品,她是英国最受追捧的安万特科学图书奖得主。
《安妮聊心理学》首先吸引我去翻开阅读的诱因是因为它的目录:
道德是不是天生的?
做白日梦是不是有什么好处?
人会不会无聊死?
装疯会让你真的变疯吗?
心灵和身体,谁说了算?
你是否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精神病人到底能不能看出来?
你是否会买贝克汉姆推荐的内衣?
……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十万个为什么甚至更多,生活中也有太多困扰我们的事情,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甚至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观察。
如果你想拨开这层云雾,那么可以通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去揭开这些问题背后的玄机。
作为心理学读物,《安妮聊心理学》这本书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相关的心理学术语,观点很专业,但表述却很接地气。再加上本书谈论的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加之其篇幅长度恰到好处,有图、有料、有真相,也增强了书的可读性。
书里总共27章,每一章都在揭开和解释问题背后的玄机,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在了解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之后,要做的并不是放任问题继续存在,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不断地选择最优的解决办法。这是我认为的更好的学习心理学的方式。
书里有一章谈论的是:你没有自己的思想吗?
我觉得这是当代社会的人很值得去思考和反省的问题。我们大部分人都被社会上所谓的主流思想所裹挟,在这个时代洪流里,我们大部分活成了随波逐流的行尸走肉者。
你可能认为你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但大多数人很容易动摇,改变想法。这就是自己没有自己思想的表现了,更深层次说是没有形成自己的三观。
书里举了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的阿希从众实验。这一从众实验涉及到了“同侪压力”,也就是说,在社会群里中我们都感到有服从规范的压力。大多数人做的事情和买的东西等等,你会受影响。你可能会跟着做,但你真的有思考过他们的选择就一定是对的吗?
我曾听到人家说:我是那种很容易融入这个社会的那种人,别人都这么干,那我就会觉得这样是对的。这不就是典型的受“同侪压力”影响的例子么?
说实话,这句话听得我毛骨悚然,一个人的判断标准怎么可以是以多数人的标准为标准,而不加省思呢?我知道对方是认为外面的月亮比较圆的那种人,所以我没对此回应他。今早看到了一段很有共鸣的话:【别为时代的错误买单,过自己坚信的正确的人生。请去信任一些经过真实的磨难 ,才能收获的东西吧。】我深以为然!
这世上,人走多了的路便成了路,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道路。
如何分辨哪些道路是正确的呢?那就是不断地读书、行路,形成自己的三观,有自己的思想,辩证地看待问题。
但是世上真的有正确的道路吗?有的!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不能危害到别人。有些人会觉得这个标准可笑,那有可能你正在或者准备做可能危害到别人的事。
对于这个标准,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想想你愿不愿意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如果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了危害到你的事情,你有何感想?学习心理学有个好处就是让自己学会换位思考,让自己有同理心。
回到刚才的问题,心理学家温蒂·特雷诺解释了“同侪压力”背后的原因:当我们屈服于同侪压力时,“身份转变效应”便在发挥作用。一开始,如果我们的行为与群体标准行为不符,我们就会担心被排斥。为了融入群体,我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这让人感到不舒服,因为这些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信念或标准,这就是认知失调。为了消除内在的矛盾,我们改变自己的标准,以符合刚刚接纳的新标准。这使我们恢复到没有内部矛盾或外部矛盾的和谐状态,快乐地融入到同伴中。每个人都很开心,但有时他们是开心的纳粹。
或许有些人很排斥成为开心的纳粹,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舍弃了捍卫自己思想的权利,但是久而久之,事情做久了会成为习惯,自己也有可能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我们不是在讲不融入集体,我们是在讲或许我们可以做到不在散失自己思想的情况下融入集体。而不是人家抽烟喝酒、玩世不恭、盲目追求名牌、赶时髦……你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有危害就盲从。
人活一世就有一世的困扰和苦难,知道这个真相并不是让我们随波逐流地老去,而是让我们知道人生的真相之后,依旧有生活的勇气。而这勇气如何而来?形成自己的三观,拥有自己的思想,辩证地看问题。在人生路上,不断地修整或者重建三观,不断地升级自己的思想系统。
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读物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
在《安妮聊心理学》这本书中,还解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问题背后的原因,这都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的思想,让我们不至于因为无知而失去判断,容易被他人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