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人群中,开始经常被提到“谈人性,讲格局”。似乎,一个人与这两个词产生关联,瞬间就变得“高大上”起来,而对于“人性”和“格局”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有些人看别人不顺眼,或者做事风格不一样,也会拿“格局”去扣帽子,拿“人性”去找原因。总之,要找到一种自我合理的依据。
其实,人类诞生以来,就伴随着相关的问题,真的有标准吗?未必。人性,就是人的属性,你说人有什么属性呢?通常的说法,无非就是概括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自然属性就是动物属性,而社会属性就是高级动物属性。
动物属性,就是自然界里面动物之间的那种竞争合作的关系,其目的就是满足基本生存和生命繁衍的种族任务。
而社会属性就复杂多了,这是高级动物才有的东西,因为加入了复杂的思维,进而衍生出道德、法治、社会规则等来约束被统治者,但其目的并没有改变,只是让掩盖事实变得更为复杂,只有变得越来越复杂,才会约束得越来越紧密,底层人民也越被各种网格层层覆盖,也就越是看不见天空,看不透事实。所以,社会属性如果经过层层的过滤净化,最终还是自然属性,还是为了满足动物属性的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无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人性是几乎没有变化的,因为这是本质。
有了对于人性中“社会属性”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制造社会网格来网络底层人民的过程中,那些制定出来的条条框框,无一不是束缚的枷锁,这也就是后来说“格局”的“格”,这种东西可大可小,就看“谋局者”可以制造多大的“局”了,而“格”的大小则取决于需要约束的范围和强度。而那些既可以“谋局”,又懂得“格致”的人,就是有“格局”的人。
所以,现实中,很多人也许有“格”无“局”,最后很可能会成为贪腐的蛀虫;有些人有“局”无“格”,最终多半会沦为空想家,而那些既有“格”又有“局”的人,其实是非常少见的,这类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
所以,我们平常所说的谁谁没有格局,谁没有人性等等,从本质上说都是讲究别人的理由和借口。也可以从反面说,那本身也是一种人性的体现,更是一种没有格局的表现。归根结底,距离真正的人性格局本质都是相差甚远的。
说别人的人,自己都不懂,又何谈其他呢?这也是一种人性和格局。
那么,什么是有“格局”呢?
其实形象地说,就像下一盘围棋,有“格局”的人,既知道这盘棋有多大,又知道自己是盘中的哪一颗棋子,更清楚作为这颗棋子应该处在哪个位置、起到什么作用。既不烂跑乱窜,也不喧宾夺主,更不狐假虎威,而是坚定地守在自己的位置上,想自己该想的,做自己该做的,在不同的时空中,在不同的发展环节上,都能找到自己与环境最适合的结合点,而这种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不骄不躁的理想状态,就是有“格局”。而好高骛远、出手大方、思维开阔等都不是有格局,因为都有偏激的一面。
而最有格局的做法,就是合理地把握好当下。比如,你本就穷困潦倒,那就应该节俭持家;你目前事业蒸蒸日上,那就要稳步发展;量力而为、顺势而发,找到自己最好的状态,实现个人最合理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