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感知一下,当你在看我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一定同时能一眼看到整个手机屏幕,甚至,包括手机以外的背景,比如你的书桌、你的房间,统统都进入了你的视野。但是,即便如此,我文章中这短短不到10厘米的文字宽度,为了看清它,你的眼球却一直在左右转动,似乎非得完全对正了每个方块字不可。
你过去可能从来没有注意到这点。很抱歉,我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在之后的阅读中,时不时地留意到自己正在转动着的眼球,从而让你短暂地走神。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抖音短视频,是主播对着镜头流利地演说。但只要是照着稿子读的,哪怕他伪装得再好,比如把稿子放在离摄像头很近的地方,作为观众的我们,依然能察觉到他的两个眼珠子在左右不停地转动。
最近我看过不少讲交互的书籍。有一类书,是从人眼看东西的原理说起,里面讲到一个问题,人眼的分辨率和相机存在天壤之别。在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上,感光元素均匀地平铺在紧密的阵列上,因此空间分别率在整个图片框里是一致的。而人类的视觉系统却截然不同。
人类视野的空间分辨率从中央向边缘锐减。人类大脑皮层有50%的区域用于接受面积占整个视网膜面积仅仅1%的中央区域所接受到的图像。人类的每只眼睛大约有600万视网膜视锥细胞。如果把我们的视觉系统比做数码相机的成像系统的话,这只600万像素的摄像头所拍摄的照片,中心仅1%的区域密集地挤满了300万像素,清晰得一塌糊涂;而其它99%的区域,一起分享了余下的300万像素,模糊得一塌糊涂。
这个最中央仅仅占视野面积1%的区域,叫做“中央凹”。它到底有多小呢?将你的手臂伸直,竖起大拇指,你的大拇指指甲盖,从一只手臂之外看去,大约就与中央凹的大小相当。当你将目光焦点集中到大拇指指甲盖上时,视野中的其他东西全部落在了你的视网膜的中央凹之外。
因此,如果要想让短视频主播不被发现在照着稿子念字,那就需要把整个稿子做到一只手臂开外的指甲盖那么小。
正常人的中央凹的分辨率非常高,他们能在那个区域里分辨出好几千个点,甚至跟现在的智能手机摄像头相当。而只要出了中央凹,分辨率就下降到一只手臂之外只能分辨出每英寸几百个点。在视野边缘,一只手臂之外视觉上的一个“像素”就与一个西瓜或人头大小差不多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一张照片,除了那个小小的中心,其他地方完全就成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块色斑了。
关于我们视野中的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它竟然存在一个缺口!一个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的小区域。这个缺口对应于视网膜上视觉神经和血管在眼球后的出口。那里没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因此我们视野中的某个物体的成像如果恰好落在了这个缺口上,我们就看不见它。
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那是因为我们通常是同时使用两只眼睛,彼此做了弥补。
我第一次得知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些好奇,随即闭上一只眼,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让我目瞪口呆。
你可以取出一张白纸,在纸上相距大约15厘米的两个地方各写一个普通的汉字。然后遮住你的左眼,将这张纸举到面前,用右眼注视着左侧的汉字。再将纸缓缓远离你,一直注视着左边的汉字。在某一刻,你会惊讶地发现,右边的那个汉字消失不见了!
至于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缺口,我尚未从书中找到答案。可能的原因就是生理结构限制,为了让出那个地方,给神经和血管作为出口。
但中央凹和其他区域分辨率悬殊的原因,我是相当能够理解的,就如同“好钢用在刀刃上”,或者“集中资源办大事”这样的道理。
中央凹之外的边界视觉,为大脑提供了低分辨率的线索,以引导眼球运动,使得中央凹能够看到视野里所有有趣和重要的东西。我们的眼睛不是随机扫描环境的,眼动是为了使中央区关注最重要的东西。视野周边的模糊线索提供了信息,帮助大脑计划往哪里以及以什么顺序移动眼球。
知道了人眼的这样一个成像原理之后,我们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交互设计需要有那么多的讲究。比如,一些糟糕的设计,会在用户填写或提交表单时,将错误提示信息放在一个固定位置,而非跟随用户正在聚焦的那个输入框或是提交按钮,而且还并未使用高亮或动效。这时候,用户几乎是不可能注意到错误提示的,而是会困惑于为什么页面没有反应了。要知道,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中,中央凹其实很小,也就一两个方块字大小的区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