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
父亲去世一年多了,今天是父亲节,不由得想起了父亲。
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也许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他也许是一条并不宽广的河,然而在我的世界里,他留下了我永不能忘怀的记忆,我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他的血液。
父亲与共和国同龄,共和国的历史深刻地影响着父亲的人生轨迹。
父亲年少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是村里最好的,无论是在邻村读初小和高小的时候,还是后来到邹平县城读中学的时候。母亲常说,父亲上学的时候读书背书总比别人快,往往他背完书玩一会后,同学们还在那里抓耳挠腮背不过。当时我们村和邻村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邹平,父亲考到县城后,每次去上学,都要背上奶奶蒸的窝头,徒步走上几十里路去到学校。他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人品行事又好,到快毕业的时候,恰逢空军招收飞行员,父亲经过学校推荐和严格的身体检测,通过了部队的初审。正当父亲全力准备着空军专业学习时,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学校收到了一封“人民来信”,信中称父亲出身于地主富农家庭,不能担任空军飞行员。这是一个莫须有的控告,但足以改变父亲的命运,他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没能翱翔天空。
父亲回乡后,被邻村学校聘为教师,这期间大约有十五年,因此父亲晚年时,总听村人们称呼父亲为“李老师”。父亲担任教员的这个时期,大约是很畅快的,因为那时候民风淳朴,村人对教书先生很尊重,逢年过节总有人请吃酒。每每父亲提起这段经历,心情也很好。可是,教书先生的工资低,随着我们姐弟三人的出生,家里的经济状况日益拮据。母亲从不说什么,然而父亲终于还是决定谋一个出路,于是跟人合伙下东北。下东北,就是山东人闯东北谋生,往往是春上出门,秋后返乡,大半年的时间里在黑土地上给人包工干活。父亲他们的北上路线一般是先从村子到济南,再乘绿皮火车经天津、河北,出山海关,过沈阳、长春,到黑龙江。他们做活的地点多是在齐齐哈尔,有时候也在哈尔滨。父亲下东北的历程大约持续了十一二年,渐渐家里的光景开始好起来,这期间我们家也盖起了西头的红砖瓦房。之后父亲便在村里安定下来,直到晚年。
父亲是一个忠厚的人。
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中堂上挂着的对联,写得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个对联大概是中国家庭里最常见的一幅对子了,其中蕴含着儒家思想对我们这个民族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深深影响。父亲晚年在村子里当了近二十年的文书,一般村里事务都由父亲经办,母亲说,村子里有多少人口、多少户数、多少土地,父亲心底都有一本账,村里每个家庭什么情况,父亲也清清楚楚。每个月月中,是村里老人们盼望的日子,按例国家对年满六十岁老人的补助,要在这时候下发。每到这时候,父亲都要亲自登门,把村里几个年岁特别大的老人的“老人钱”送到他们手中。村里的几个家庭困难户,父亲都放在心上,先后帮他们申请了低保。父亲去世后,我曾遇到村南头居住的一个老人,九十多岁了,走路颤颤巍巍,看见我后抓住我的手,眼窝里流出泪水,喃喃地说:你父亲,多好的一个人啊……
父亲还特别重视孩子们的教育。
在我家老房子的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状,那都是孩子们上学时所获得的。记得前几年我和一个同事到家里,我的同事看到整面的奖状墙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了下来,并且连声说“这种情况现在很少见了”。父亲和母亲最得意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孙辈们在学校获得的各种荣誉,这一面奖状墙在父母亲的心底是十分珍贵和看重的。有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常听父亲自豪地说,在村子里,虽然我们家并不富裕,但我们家是公认的好家庭。我想,村人们夸赞的应该就是我们家里晚辈们个个出息,我的侄女、两个侄子、一个外甥全都是大学生,我的女儿学习也不错。我们这一辈儿,大哥大嫂开厂子干事业干出了名堂,哥嫂在外地打拼时站稳脚跟受人称赞,姐姐勤劳孝顺,我也成为工作骨干。这样和睦兴旺而又努力自强的一大家人,怎能不让人心生羡慕!
今天,回忆着父亲生平的点点滴滴,心里像有一股波浪在翻涌。是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个平凡的生命消逝了,然而我想,在这个平凡的人世间,每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生活着,他就拥有自己最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他的身上就会闪耀着温暖人心的生命光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