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古代文化
读书||轰轰烈烈烧一把青春的火——革命孤独

读书||轰轰烈烈烧一把青春的火——革命孤独

作者: 桃花太红李太白呀 | 来源:发表于2017-06-07 20:02 被阅读141次
    如若一去不回,那便一去不回。

    起义和革命是不同的,起义是揭竿而起,要求较低,参与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时而会为了达到造势的效果任用一些乌合之众,大有闹事叛乱的行为,这种目的达不到的时候,大都会选择保命,一哄而散,容易遭到煽动性,聚也容易,散也匆匆。

    革命是不一样的,真正的革命不是动刀动枪,而是革掉脑中腐败、霸道、堕落的部分。是孤注一掷,是轰轰烈烈,像芍药一样,推倒重来,不达目的不罢休,如若一去不回,那便一去不回。

    这便是青春,一个巨大梦想的嘉年华。

    《药》秋瑾之死

    物质生活满足之后,便滋养出了梦想。

    鲁迅小说给我印象最深刻便是《药》,一个以革命者秋瑾为故事原型的讽刺小说。

    一个愚昧无知的封建社会里流传着一个悲凉寒心的流言,吃了沾血的馒头就可以治好痨病,结果革命者夏瑜死了,小栓吃了沾着夏瑜鲜血的馒头,结果病没治好也死了。

    秋瑾,父亲为官,也为女儿选择了一个当官的丈夫,夫妻恩爱,孩子承欢,可谓是阖家欢乐,家庭幸福。可是,受到更多宠爱的革命者一旦物质生活满足之后,便滋养出了她的梦想。

    她的丈夫拿出一笔钱送秋瑾去日本留学。一个在封建社会相夫教子的女人在日本打开了视野,她结识了徐锡麟、陈天华等人,加入了同盟会,一起聚会、喝酒、谈新知识、新文化、新见识,也谈当下实事。

    思想解放后的她,开始学习武士刀、剑,也意识到东方女性的被压抑和压制,她的女权主义开始觉醒,也意识到与自己的丈夫在思想上的分歧,于是提出离婚。

    回国后,她隐藏自己同盟会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军校校长,潜伏在民间,伺机而动,革命失败被抓之后,受尽酷刑。至死之前,她都没有吐露半个革命党人的名字。

    秋瑾是在绍兴街头被行刑的,尸体后被好友运回杭州,葬于西湖边。鲁迅也是绍兴人,都说鲁迅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一个文人,以笔为枪,以文为刀,砍向了中国五千多年的封建文化。

    时常在想,“要杀要剐,随你便。”是多么的壮志凌云啊!

    《色·戒》王佳芝之死

    钢铁心也化成了绕指柔

    连王佳芝自己也没有想到会爱上易先生吧!

    感情,是多么温柔暖心的事情,可是革命,注定了冷冰冰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

    稚嫩的刺杀注定了失败。革命者自己制造出来的人乌托邦国度,多半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完成的梦想,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精神洁癖,而且相信它的美好,并且深信不疑。为了这种激情孤注一掷,肆意挥霍。

    甚至献身。

    早就置个人生死度外了,何况贞操。那是一个打着民族复兴大旗的战斗。这让我想到了《金陵十三钗》,不管电影作品中夹杂了多少的艺术成分,“美人计”从古至今都被当成一种利益的交换。

    王昭君、貂蝉都不能除外,何况一个王佳芝。

    甚至被选中要觉得光荣,这是民族大义!舍小生而取大义,总被当成民族英雄般的史诗人物。

    可是,千算万算,情感难算。

    钢铁心也化成了绕指柔。

    仍旧记得王佳芝在找组织汇报工作要求撤退的时候,咬牙切齿地说:“他正在一步一步侵蚀我的身体,一步一步往我的身体里面钻,往我的心里钻。”她那会儿说的话不仅是指易先生占有她的身体,也正在一步一步占有她的心,她怕再这样下去,自己会沦陷到易先生的感情漩涡中,会爱上他,会舍不得杀掉他,所以要求撤退。

    可是组织拒绝了。

    事发后,王佳芝被捕,鸽子蛋还给易先生,易先生坐在车里抚摸那颗戒指,是真的难过。回到家中,坐在王佳芝的床边出神,是真的神伤。

    而王佳芝,慷慨就义。

    《霸王别姬》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心中有江山的人,岂能快意潇洒?

    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

    革命者的孤独,应该是一个死去的自我。革命者本身就是梦想的完成,最后没有画上漂亮的句号便成为诗。

    一旦革命成功,梦想便不在是梦想,而是落到了制度的改革和琐碎的行政事务上,诗意顿逝。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从未听人提起“至今思刘邦”,并不是说不能当刘邦,每个人都愿意做最后成功的那个人,只是似乎项羽身上多了一份凄凉的美感。

    正人君子一样,救下了虞姬,让她一见倾心,舍命相随,才子佳人,一生一世一双人,在战乱年代,心中有江山的人,岂能快意潇洒?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垓下一战,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应该是项羽和虞姬唯一的结局。荡气回肠也轰轰烈烈。

    项羽未曾称帝,而司马迁把他写入了《史记·本纪》。

    《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公元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此作别。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

    仍记得最后: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到燕国,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还是为了刺杀秦王以解百姓之苦,不得而知,但就荆轲临行之前,所有的人穿白素衣到易水边告别,高渐离击筑,所有人和歌,人活着却是死亡的仪式,何等悲壮!

    《离骚》《九歌》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一生学识丰富,又具有远大的理想,希望能够报国为民,却一直被楚国贵族打击和排挤,志向难以伸张,内心极具忧思。

    对楚国命运的忧心和人民生活的疾苦,却又无能为力,理想幻灭的时候,自沉汨罗江,以此了结。

    有人见过屈原自裁之前的样子“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又回到了一个诗人的形象。

    不成功便成仁,理想破灭时,诗意盎然。


    革命者知道自己心里的那个角色,永远完美,永远高尚,永远不会被收买,永远不会被收编,永远充满激情和斗志,也永远慷慨激昂,意气风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轰轰烈烈烧一把青春的火——革命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ua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