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假设一个小偷致良知后发自内心地认为盗窃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那么盗窃于他算不算是知行合一?
答:这是个好问题。虽然理路乱七八糟,但问得很直接。也就是问:不管我有没有良知,只要我达到了致良知那种境界,是不是无论干什么都算知行合一?如果这样,那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不能叫致良知,可以叫没人性。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有境界之分。王阳明在48岁时总结一生所学,明确提出“致良知”的概念作为心学的核心与旨归。放弃了龙场悟道伊始宣讲的“知行合一”之说,因为知行合一只是致良知的一个发端或者机理,就像开车时踩下油门,车轮自然就会滚动,但是否滚向你想走的方向,那还需要方向盘。方向盘就是良知。无良知而只有知行合一,那车就可能开到沟里。比如阳明后学中出现的狂禅之流。有个代表性的事情是这样的:某学人说:你看我的良知。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光了衣服在地上打滚。这便是只看到了知行合一,而没有体悟到良知。
德国纳粹把佛教的万字当作党标,也是同理,他们把人性的恶当作良知,实行起恶来做到了知行合一,是对佛教教义的歪曲与侮辱。
心学是通过致良知,佛教是通过慈悲(菩萨行)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境界的,这个境界是无善无恶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体谓性。性是无善无恶的,这是最后的境界。王阳明在晚年归纳出天泉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给心学指出了最高境界。实际上,性善论是儒家心学、佛学的共同前提,或者说出发点。只有相信人性本善,并以此为途径,通过行善,才能达到最后的自由境界,即无善无恶心之体,到了这个境界自然会知行合一。不通过这番修行,却通过自私用智,机巧诈变,种种作恶手段得来的知行合一,岂能叫致良知?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一定要走善那条路,才叫致良知,那时的知行合一才能被提倡。这是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关系。(神意通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