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体悟岁月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六节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六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4-21 22:13 被阅读0次

    前言:此节,作为一整段没有分行的原文内容来说,先得要在段落内分句才可供理解(这是在平时做阅读或是看书中对待一段较长的文字的基本做法)。

    说明(分句):

    ①、天下之言性也~故者以利为本。

    ②、所恶于智者~则智亦大矣(亦可一分为三,在此分句是前一句一段,后两句一段)。

    ③、天之高也~可坐而致也。

    赏析(文中除了大禹治水的例子外,都会做一定的剖析(原文+译文)):

    ①、原文: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

           译文:天下讲物性或人性的,只要研究已有的迹象就可以了。

    首先,物性可指有生气、灵气的自然界,也可以指平时家里、其他环境中的物体的属性;人,人性在就是对于真正人类而言的人类属性。不过,若就如此说明或解析,根本无法得知“则故而已矣”的内涵,所以,接下来会用写文中的修辞手法:拟人/拟物来给大家解释(在原先章节中有出现过,在此深化一下)

    (1)拟人手法:

                    实质:让物格拥有人格的魅力。

                    意义:浸润世俗或站在世俗的立场上看待外物存在的状态。

    拟物手法:

                    实质:让人格拥有物格的魅力。

                    意义:回归自然或站在自然的立场上看待人类世俗的变迁。

    (2)拟人/拟物手法的运用必须符合后者的“故”,也即后者会呈现出来的状态。换言之,“则故而已矣”的故,即是符合后者所能够呈现出的状态(物的拟人手法,必须符合人类所拥有的状态;人的拟物手法也必须遵循特定物体所拥有的特定属性)。

    (3)拟人/拟物手法的运用不能同等运用,也即只能人→物或是物→人,不能人→人或物→物,若是如此,物性和人性是各自独立的存在,也就无法探求“天下之言性也”的“性”了。

    (4)拟人/拟物手法的运用不仅仅在于润色文章的属性,更是能够从物格与人格双重角度上去较为全面的认识天地中所充斥的“性”。

    ②、原文:故者以利为本

    译文:已有的迹象,以顺应自然为根本。

    在①中,不管是拟人或是拟物手法所能够比拟的状态(特别对于拟物而言,生物们不像人类拥有穿凿的智慧——因智慧的存在而改变什么),都是已经在人文(文化)、自然中自然而然地出现过的状态,可供人类以学习、发展与传承。

    ③、原文: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译文:聪明之所以令人厌恶,是因为它的穿凿附会。

    暂且不言穿凿附会多么令人厌恶,聪明之所以令人厌恶是因为人们比较喜欢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外物,也许这样比较容易理解外物存在的道理,但若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制分享给他人,不仅会带给他人不必要的影响甚至是伤害,且对于长久而言,意志会禁锢人类发散性的思维,从而导致在做事、为人的过程中都可能因为自己的意志从而只看到眼前的一小块“利益”,而根本无法全面的分析整件事对自身的意义,从而使得麻烦、困难接踵而至。

    在②中,顺应自然(不单指自然界,更代指时间、空间中的一切),顺应的也其实并不是什么语言、行为、思想,而是人格与物格所真正拥有的属性(人性、物性)。

    ④、原文: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译文:如果聪明人像禹治水那样,聪明就不令人厌恶了。禹治水,只是顺应水势,因势利导,看来就像无所作为。

    此句,孟子举的例子是大禹治水的功绩(之前治水失败,其实就是因为把人为的意志强加给了水),句中的行水,换句话说是大禹成全了水的物格属性:奔腾不息,从而才获得成功的(大水不是一定要伤及无辜而发的,仅仅只是大水寻求着自己的物格属性,想要成就自己而已(人格拥有人性,人才蜕变成了真正的人类;物格拥有物性,物体才真正的拥有了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当人类成全了水的物格属性后,大水也就自然而然地停歇下来了。也即是说,人格与物格若要和谐相处,不是仅仅希望达成自己想要对方达成的状态即可(除了大禹成功治水,前者都希望靠自身的意志使得大水被治理),而是需要成全对方的物格/人格属性,也正只有这样,大禹才会因为成全了水性而成为了英雄(人性的展现),而水也因为大禹成全了它奔流不息的物性。

    ⑤、原文: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译文:如果聪明人也能这样无所作为,那就是太聪明了。

    真正聪明的人,是成全他人的人,而不是成全自己的人,换言之,也正只有成全了他人,才有机会成全自己。

    ⑥、原文:天之高也~可坐而致也。

          译文:天极高,星辰极远,如果研究它们已有的迹象,千年以后的冬至,都可以坐着推算出来。

    天高地远,已然不是人为能够干涉的对象了,在这星辰之下,人类所能做的只有知晓它们的存在后,反哺于自己的人文生活(“智者”通过认知而改变认知对象的状态,从而达到其心中认知的目的与意义,而当无法通过认知而改变认知对象状态的时候,这样的认知也就被自然而然地搁浅了,也就是返璞归真之时)。

    引申(全节):作为华夏民族的文化而言,为何能流传至今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包括文化本体(内容)以及文化传承人,时代承载物(自然),大家对文化的实质几乎都是“故者以利为本”的:尊重文化本真的存在,不随意根据自身意志添加/减少或是篡改文化内涵,从而使得文化被准确无误的传承至今,而每一代人类所选择的传承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保护,也更是一种作为华夏民族后代必须保有的正确的传承文化的态度。

    另:此节内容有很多、很强的《道德经》中的引申义,在此不做更多补充说明,在浅析《道德经》之时,也许会提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六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wm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