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老舍,我有资格。”这是胡金铨的原话。资格是什么?资格就是先要能喝“豆汁儿”;然后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其次最好是和老舍有“共同的话语”——能体会北京话的神韵,了解它的幽默,明白它的“哏”;最后当然对老舍的作品看的多,越多越好。
老舍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是却又不是那么的陌生。毕竟作为一个文学家,学生时代的课文里又大多都是那个年代文人的作品,所以说来陌生,读来却并不陌生。很多的作品,我们读过,读完之后却没有更多的思考而已。
看《老舍和他的作品》,让我对动荡年代的老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更确切的说,通过这本书,老舍变的更加的有血有肉了。不在是那个只在书本里见到的老舍,也不再只是一个记忆中对文字认识的舒庆春。
老舍出生于1899年立春那一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老舍是旗人。记忆中的旗人,都带着皇亲国戚的意味,可是老舍的幼年生活,却没有那么的幸运。他的父亲去的较早,家里的一切都只能靠母亲一人扛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我看来老舍能够在后期那么的出名,大抵也是因为早期家里清贫的缘故吧。从《老舍和他的作品》里,我看到了幼年老舍生活的艰辛,看到了他独自求学的过程,也看到了他独居海外发生的友谊。
一个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在我看来是无法独自生活的。老舍的信念是什么?家里的母亲,未来的展望?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看着老舍的生活,在思考自己的生活只会发现原来老舍的生活一直很努力。
作为教授,他教书教的大家都愿意去听课。利用教课之外的时间,老舍积累的大量的文字,最后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各种小说故事话剧。仔细思索,这样子繁忙的生活,想来必定也有快乐吧。可是更多的其实还是为了生活。
《老舍和他的作品》一共分为三十章,从他的出生开始每一章的篇幅都不算特别长。主要依据的来源是老舍自己写的作品以及其他朋友写的关于老舍的回忆录之类。通过看文章了解到老舍写的每一个故事的历史,忽然觉得对于作品的理解,也就更加的容易了。
比如:老舍在国外生活,需要给自己找房子住,租房生活变成了一个必然,因此他写了《我的几个房东》。这是一种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而创作的作品,说是经验也好说是生活也罢说是消遣大概也行。但是作品出来了让人看到了不同世界的不同生活却是无需多言的。
再比如《老张的哲学》这一篇的人物和环境背景,多取材于老舍那段“游宦”的经历。
所以说,文字作品取材于生活但是更高于生活。写不好只是自己的问题而已,毕竟那么多人都可以写出来的东西自己写不出来就需要审讯自己了。
这世界上回忆录有很多,自己写的和别人写的大抵是都有的。但是通过作品来回忆的想来确是不多的,又或许只是我的孤陋寡闻。《老舍和他的作品》在我看来,字数不多却把老舍动荡年代的动荡人生描述的详细。看完之后让我更多感慨的老舍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多么混乱的一个时代。
乱世出英雄,作为一个“骨泉”(song字打不出来只能用骨泉代替)人,好脾气的老舍将自己的人生写入了千家万户。只可惜最后却以那么凄惨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人世间。
我佩服老舍他们在抗战时期努力创办刊物的精神,我更佩服老舍认真努力工作的态度。虽然读老舍的作品并不是特别多,但是读完了《老舍和他的作品》我却对老舍所有的作品都产生了兴趣。
也许通过那些文字,我可以体会到更多的生活。只可惜原本一切都会好的,但老舍终究是再也无法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