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出于论语,原文是《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句话意思是: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为什么孔子让考虑两次?遇到事情之前思考什么?
为什么孔子要考虑两次?其一,易经·损卦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象曰:三则疑也。三的特点就是犹疑不决,故曰疑。所以考虑事情,考虑两次已经很全面了,考虑三次就适得其反了。故孔子曰:再,斯可矣。其二,中国文化即中。《道德经》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则少,三则多,二刚好。二即一对,象阴阳两仪。中国人做什么都喜欢一对,就是取中庸之义。也就是多一思则多,少一思则少,二次是恰到好处。
由此看来,思考几次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为什么说两次,孔子他老人家,只是提醒大家,不要想太多再去做,要适可而止。这也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些相通之处,只不过这里单说一个“思”,但也要有“学”在。学习、做事一样,思与学不可分割。“学”也有说法,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个谬论,原话出自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因此学和思都要适可而止。
思什么?没人说,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先从事情性质来说,其一,事情为开创型。其二,事情为改善型。
开创型,要思考什么?开创型事情,一切从头开始,什么都不知道,要思考什么?思考目的?也就是所谓的出师之名,古代打仗之前,必先找个出师之名,比如反叛者河里挖出某某碑文。比如,凤雏献身落凤坡,都是如此。接着就要思考,最终目的是什么?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比如?打土豪分田地,目标是让打土豪的人,分到田地,如何做,不言而喻,打土豪。
因此我个人觉得,应该思考如下3条:
why?目的是为什么?
what?目标是什么?
how?具体要怎么做?
改善型,思考什么?往往这类事,突出的现象是,已经成了烂摊子,到了不收拾就死的状况,也就是如同扁鹊的病人,已入膏肓。那么这事思考的问题就很明确了,先看看出现什么什么问题,是屁股疼?还是肝疼?还是腿疼?然后就要思考下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真心是什么?屁股疼,那时坐的久了,肝疼可能是癌症,腿疼?爬山爬的。然后就要思考怎么办了?坐久了屁股疼的多运动,爬山怕的腿疼要休息,癌症肝疼的要确诊,确诊了要再来一波三思。
因此我个人觉得,对这种改善型的事情有这3思:
What?目前出现的问题什么?
Why?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找到真心?
How?具体该怎么做?
当然事情也会开创中有改善,改善中有开创,往往不是一种单纯的事情,这个时候要把事情分级。改善型也会有扁鹊大哥扁鹅遇到小问题,也会有扁鹊二哥遇到的不大不小的问题,但相对扁鹊的问题,解决方式一样,解决的难度会大,毕竟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