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KANO模型看Agenda满足的用户需求

从KANO模型看Agenda满足的用户需求

作者: 迷路Memory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14:17 被阅读0次

在AppStore的排行榜单中,效率类产品前10名多为大家熟知的网盘、办公、遥控器等,榜单前三为:百度网盘、WPSOffice、万能遥控器,很多笔记产品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或成为爆品。究其原因,

首先,手机内置的备忘录已满足绝大部分需求,无需再单独安装一个单独的应用程序;

其次,受“爆品”、“推荐”、“周围人都在用”的影响,不被讨论产品较难走入大众视野;

第三,除经常被提起的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石墨文档等产品外,市面上可检索到的笔记产品超100款,除通用型笔记外,生活类、学习类、日记类等细分的笔记产品也越来越多,可选择性较多。

除此之外,信息的被动获取,与运营推广等不无关系,虽然常常听到好的产品会说话,但前提是先被知再自传知。

效率类产品的人群画像

从印象笔记、WPSOffice等人群画像可以看出,使用效率、办公产品的用户群男性多与女性,但相差不大,男性用户占比约为55%~60%左右(统计不同会有误差),用户年龄集中在25-35岁。

由此可以看出,使用效率、办公类产品的人群画像中:

1.男性用户高于女性,男性会更多去选择效率、办公产品,对应用的偏好多为:工作、阅读、资讯、商旅出行、手机工具等。

2.年龄段在25-35岁之间,猜测以职场人群为主。

职场人士是比较注重效率的一类人群,对于效率类产品有着天然的需求。笔记作为效率类的一款产品,是职场人士经常会用到的,那么笔记类产品需要满足哪些用户需求才会引起关注呢。以最近一直在使用的一款效率类笔记产品Agenda为例,从KANO模型看它满足了哪些用户需求

产品介绍

Agenda是一款结合了笔记和任务的效率工具,可以通过打标签、排序、搜索的方式来灵活组织笔记,通过独特的时间线模式将笔记有序地组织在一起,从而能够让你很好地跟踪某个笔记或任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该应用还有着精美的界面设计与图文排版,优美的导航设计元素,方便的搜索栏,并且支持 iCloud 同步。

从KANO模型看Agenda满足了什么样的用户需求?

一款产品按照KANO模型一定在不同层面上通过不同功能满足基本、期望、兴奋型需求,下面通过Agenda的几个特色功能看它满足了用户的哪些需求。

1.对美的期望型需求:视觉界面优雅、简单

 记笔记的交互流程非常简单,打开APP-添加/编辑笔记即可。Agenda记笔记的主交互逻辑清晰,主界面展示笔记内容,仅创建和搜索两个功能,可以让你更专注于创作。对于用户来说操作使用无负担,没有学习成本,打开即会使用。

极简

界面极简方便使用,主界面较少的功能减少了学习和发生错误的成本;可快速上手,方便使用;聚焦在核心主功能,摒弃冗余影响主功能使用的其他功能。在主界面,除了笔记和搜索没有任何其他触目可及的一级功能,甚至左右侧边栏都没有刻意去做引导。

布局和一致性

文字大小适度并且可在设置中进行大小的调节;

文字间距行距考虑到视觉和阅读的舒适度,排版主次清晰,主标、副标、内容之间有明显不同的间隔;

界面颜色与icon颜色呼应;整体看上去很统一、简洁;

如今,产品众多,功能、体验、视觉、创意等多方面都需要带来惊喜才有可能留下用户,设想一下,你使用一个笔记类产品,能满足记录、搜索等的基本功能需求,界面不太难看便足矣。若是界面足够简洁且能引发继续使用的欲望,无疑这便是视觉的魅力所在。

无论Agenda的交互视觉还是获得的苹果大奖,在交互和视觉层面,它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笔记类产品美的期望需求,可以说“始于颜值”,至于是否可以让你“陷于才华”就看下面的功能咯~

2.基本型需求:编辑+样式“垂手可得”

Agenda的编辑器是一个超预期的基本需求,文本编辑所采用的样式比富文本更容易处理,样式贯穿于写作过程中。不会受制于写作完成还需要调整格式的困扰,在写作编辑时随时即可调整样式,实现所用样式垂手可得,既美观又能激发继续创作的欲望。而功能区与操作区的明显区分,也可以让人更专注于创作

3.期望型需求:共享和同步的功能

共享和同步在一些笔记类产品中是需要付费的功能比如Bear,除非有登录功能进行同步比如onenote。而Agenda与iCloud集成在一起,因此所有笔记内容在Mac和iOS设备上保持同步,且是自动同步。若是使用手机利用零散时间随笔记录,利用整块时间思考写作的话,无缝实现设备间的自动同步是一个痛点需求。

除此之外,笔记可以打印并以PDF,RTF和Markdown(付费)等标准格式共享,还可通过Agenda file将笔记发送给其他人,非常的方便快捷。

4.超预期的基本型需求:类别+模块化的项目内容

记录是效率笔记类产品的基本型需求,Agenda在一级页面右上角和二级侧边栏界面均提供了创建类别和项目的功能,侧边栏中的Agenda默认显示:on the Agenda(可以查看所有的笔记内容);today(与日程关联);search all(同搜索),可根据实际需要创建类别和项目。创建后可以成为个人的快速导航区。在记录时,可以明确区分记录的类别和项目,不仅条目清晰,而且还可提升检索效率。

类别像是主标题,项目则是副标题,在项目中可进行不同模块的内容编辑。

在同一类别下可创建不同的项目,在同一项目中可创建不同的模块内容。Agenda产品将项目和笔记结合,这也是有别于其他笔记类产品的不常见功能点。

5.基于使用场景的时间线模式组织笔记-提升协作效率的兴奋型需求

通过时间线模式组织笔记是产品主打的宣传点,但也是需要付费购买的高级功能。笔记作为会议记录使用是效率产品的重要场景之一,而Agenda将笔记与会议进行结合,不仅当下可以快速进入会议模式,无需纠结需要记录吗?会议短还是长?重点记还是筛选记?选择记事贴还是打开word?可以说提高了会议的效率,会议结束后还可以根据时间线查看记录的会议纪要。

除与邮件中的会议结合外,还可以直接在Agenda中创建会议,提高协作效率。

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如:保存定期进行的搜索并放在边栏、从打印输出中删除日程水印并导出PDF、笔记之间的交叉链接以及标记等等,更多探索中的功能自行去购买体验吧。

写在最后

通过KANO模型可以看出它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

记笔记、搜索等是基本需求;

共享和同步、搜索保存标签、项目+笔记结合、界面简洁、交互简单则是期望型的需求;

与日历、议程结合提升协作效率则是兴奋型需求。

通过如上可以看出,产品更多是从使用场景出发,场景源于生活,在产品日益趋同化的今天,基本和期望型需求只能让产品获得暂时的生存,长期发展离不开基于使用场景挖掘出的兴奋型需求,那么如何挖掘并在产品最初便呈现出兴奋型需求是值得关注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KANO模型看Agenda满足的用户需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yj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