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坂上流云
如果我说诸葛亮可能不是个好领导,许多看官是否就会跳出来反驳?
诸葛亮智多近妖,鞠躬尽瘁,一门忠烈,家无余财,难道这样都不算好领导?
诸葛亮确实是千古名相,但在卓越领导力方面,还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01.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诸葛亮寿命53岁,是活活累死的。
相较于司马懿的七十多岁,是短寿的。
军中打20板子的文书,都是孔明亲自批阅。
每日所食,不过几小碗。
吃得少,干得多,睡得晚,岂能长久?
这一点,连司马懿都看出来了。
主簿杨颙曾劝诸葛亮:
家有主人,应各司其职。
有人种地,有人煮饭,鸡打鸣,狗守盗,牛负重,马行远。
丞相一个人什么都干,精力有限,反而都干不好啊。
汉朝的两位丞相,邴吉不问斗殴之事,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是因为他们懂得抓大放小,丞相应该向他们学习啊。
诸葛亮听了很感动,但后来还是照旧。
杨颙死后,诸葛亮哭了三天。
此后,没有人再来劝诸葛亮。
诸葛亮把刘禅(上司)、李严(同事)、蒋琬(下属)等人的活全部一个人包了,也没人敢多劝。
在精力管理、重要度管理上,是盲目的。
02.培养嫡系,打压人才
刘备临终前曾嘱咐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然而,马谡是诸葛亮老乡,属于荆州派,嫡系。
守街亭的重担,活少功劳大,就给了马谡。
马谡纸上谈兵,街亭丢失,使北伐功亏一篑。
魏延是文武双全的名将,提出了兵出子午谷的建议。
蜀国弱小,要想取胜,必须冒险出奇兵。
但诸葛亮全盘否决了魏延的建议,采用阵地战,与魏国对耗。
诸葛亮生前,未能很好地调和魏延和杨仪的矛盾。
导致自己死后,魏延“谋反”,杨仪抱怨。
一文一武,两人都送了命,直接毁掉了两个高级人才。
虽然从魏国挖来了顶级后备--姜维。
但姜维一个降将,在蜀国缺乏威信。
后期的广告词都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诸葛亮打仗,还老是喜欢给部下锦囊,让危急时打开。
缺乏授权,无法培养部下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是不足的。
03.不顾局势,宽严失度
武侯祠有一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且不谈后来治蜀,其实在前期就埋下了根子。
蜀国的实力远远低于魏国。
蜀国常备兵力10万,而魏国超过50万。
荆州丢失后,无法两翼夹击,只能单路北伐。
不等天下有变而动兵,纯粹为了北伐而北伐。
连年出兵,益州疲弊。
民众已经不堪其负。
韩信能够出汉中成功,是因为当时中原有变,并不统一,形势极其有利。
诸葛亮面对的,是北方稳定的强大魏国。
无疑是以卵击石。
天命已不可违。
就好像一家中小企业与资金雄厚的巨头公司狂打价格战。
纵然是报托孤之恩,但只是凭着一口气,后劲不足。
在企业文化上是进取的,在企业战略上是硬来的。
写在最后
毫无疑问,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仰慕、学习。
但相父在后期甚至有点功高震主,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干脆废除了丞相之位。
取势、明道、优术。
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高级领导,应不过于大包大揽,应充分调动下属,时常审时度势。
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应该做的事。
企业的生死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