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有人分享的与母亲的对话,一时有感而发。
作者的女儿因为自己分好颜色的巧克力豆被大人们混装在了瓶子里,大哭了起来。这件事情不是作者的母亲做的,作者的母亲却连忙说都是自己的错,希望小女孩停止哭泣。
于是作者对母亲说:“你知道自己是没办法面对冲突的吗?当周围发生冲突时,你是不敢面对的,因此你需要冲突立即停止。但是你又无法控制别人不发生冲突,所以你就会去压制冲突。”
作者继续说道:“你之所以说是自己的错,是希望她立即不再哭闹了,不要有冲突,立即回归平静。但是,这不是在追究责任,只是孩子有点情绪。一个人从情绪起伏到恢复平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情绪了我们就面对情绪。”
于是作者母亲陷入了思考,想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由于重男轻女加上父亲的脾气暴躁,自己总是被打的那个。小时候被小自己四五岁的弟弟欺负时,也只会逃,不敢还手,担心招致父母更严厉的打骂。
想到这些往事,母亲情绪难以自控,泣不成声。反思了自己的很多行为。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佩服作者的表达能力,十分精准地将母亲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表达出来,同时也很羡慕作者的母亲是能够听得进去作者表达的内容的,而不是感觉到被女儿看穿内心,有损自己做父母的权威。
我想到男友两天前与他母亲的对话,他母亲做事情会很急躁,总想把事情立马做完,有时候会忽略自己的身体。这次就是因为一下子洗了太多被子,洗完头发又没有及时吹干,所以发烧了。
男友听到这件事情后,劝母亲做事情不要太急,慢一点,多注意自己的身体。
他母亲的回答却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再说了又不是自己想要生病的。
男友有点被气笑了,自己并没有怪罪母亲生病的意思,只是希望她能够多注意身体,做事情慢一点。怎么母亲的话听起来都是为生病找理由,似乎自己是在指责母亲不该生病一样呢?
于是两人就这个问题争论了半小时,男友情绪还算平和,他母亲甚至没忍住骂了他一句。最终在男友的耐心解释下,他母亲表示自己知道儿子也是为自己的身体考虑,激烈的心情稍稍得到些平复,敷衍着催促赶紧挂电话。
这场对话到最后,不欢而散。
与父母沟通的难处或许就在此,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对话,是父母没有把孩子摆在跟自己平等对话的地位上,一旦觉得孩子的话有损自己做父母的权威,便像是换了一副面孔,不论说的是什么了,开始用暴躁激烈的方式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可是,根本没有人去指责他们啊。
关心,并不是指责啊。
可能在父母看来,是自己做的有问题,孩子提出了更好的处理方式。但这也让父母感受到很没面子,我是你妈呢,哪有你教我如何做事的道理?
于是孩子说的是否有道理,说的内容是什么 ,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受到了威胁。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有些时候人的一些行为,自己都没意识到是为什么,习惯从何而来?应激的做法又从何而来?
父母会去逃避,害怕面对,可能自己行为的背后也是原生家庭伤痛延续的结果,可是要戳破这些,太痛苦,太令人恐惧了。愤怒是恐惧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愤怒,想要掩饰自己的弱小无助,武装自己内心的恐惧脆弱。
那些代际传递的认知,经年累月内化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从未想过行为背后的动机,也从未想过其他可能的处理方式。这个时候,去思考,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认知,无异于抽筋剥骨。
代沟,便是认知不同的结果。
我曾与男友多次探讨,如何与父母更好的相处。最终达成的共识是:表明自己的态度,但不强求对方改变。这也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的课题分离原则给我们的启发。
父母与我们成长的时代不同,认知不同,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的父母开明,有的父母固执,有的愿意跟孩子做朋友,有的只想当暴君。
与父母相处时,表明自己态度,但不强求对方改变,开明的父母可能会从孩子的态度中得到启发,偏执的父母也会看到自己无法完全掌控孩子的思想。如果我们遇到分歧,一味忍让退却,避而不谈,与父母逃避思考问题又有什么区别呢?回避无法处理问题,直面面对更需要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争论、冲突,这种体验并不美好,所以无需强求父母的改变。表明自己态度的同时是在捍卫自己的立场,也是在给对方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对方最终如何去做,我们无法控制,也无需在意。父母希望控制我们与我们希望改造父母,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控制欲的体现。
我们能做的,是顺应自己的本心,表达自我,不强求改变。
网友评论